杭嘉湖平原的晨雾还未散尽,60只身披白色卷毛的湖羊已踏上特殊的旅程。历经4000公里的长途跋涉,它们终于从海拔不到100米的江南水乡,抵达了海拔4500米的西藏那曲。这不仅是一次优质畜牧资源的“跨区域迁徙”,更是科技援藏战略下东西部协作的创新实践——用“多羔基因”的湖羊破解高原畜牧业瓶颈,激活西藏乡村振兴新动能。
近日,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和浙江省援藏指挥部的指导下,浙江农林大学联合浙江省畜牧技术推广与种畜禽监测总站、长兴县农业农村局,共同护航着浙江的湖羊种羊,顺利完成“雪域长征”来到那曲。这些湖羊的身上带着浙江与西藏跨越山海的产业共富密码,将成为持续推进西藏那曲畜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藏羊耐寒耐缺氧,却困于“一年一胎、单羔为主”的低产困境;而湖羊作为我国知名的多羔绵羊品种,其230%以上的产羔率恰是破解当地牧民增收难题的“金钥匙”。
在当地牧民的畜牧养殖账本上,新旧数据形成鲜明对比:首批“藏湖杂交羔羊”出生重提高20%,断奶重提高30%,8月龄时杂交羊体重已经接近90斤,这比成年藏羊还要重,生长周期缩短近30%。同时,杂交羊出栏时体重较藏羊平均重8kg,增幅超60%——这也是本次送湖羊“远嫁”西藏那曲的核心原因。
为了“选拔”出最优质的湖羊品种,出发前两个月,长兴永盛牧业有限公司、浙江莲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开始准备了。他们和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翀及研究生刘燕泽、潘卓彬等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基因筛选马拉松”,从数千只候选羊中锁定60个“潜力股”,每一项指标都凝结着畜牧科学的严谨——要追溯三代繁殖记录,确保高产羔率稳定遗传。
从江南水乡到雪域高原,行程达4000公里,且海拔落差4500米。如何守护湖羊健康成了重中之重。
“运输出发前半个月,在专家的指导下,每只湖羊都接受了最新技术成果‘抗应激特训’——口服复合益生菌和功能性氨基酸,以提高其抗应激能力并加强免疫功能。”王翀表示,“运输途中,司机师傅和科技护航成员还化身‘羊管家’,为羊只提供精准饲喂与安全保障方案,成功翻越唐古拉山,顺利抵达那曲。”
抵达那曲后,高寒缺氧和凛冽大风考验着每位“组团式”科技护航成员。大家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首先照顾好宝贵的湖羊种羊,尽快让它们住进崭新的现代化畜舍。当那曲草原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杂交羔羊身上,这些兼具湖羊多羔基因与藏羊抗寒特性的“雪域新生命”,正以蹄印丈量着科技援藏的深度。
那曲市农牧业(草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主任张勇介绍,这场跨越4000公里的“羊”帆远航,不仅是浙江与西藏产业协作的创新实践,更树立了东西部优势互补的标杆——用江南良种改良高原畜牧,以技术帮扶激活内生动力,让每一只羔羊都成为连接山海的共富使者。

王翀(中)带着大家护航湖羊抵达那曲 浙农林大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