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 19:19:35
选择字号:
研究揭示女性寿命长于男性的原因

 

近日,由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联合全球15家合作机构,对雌雄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寿命差异开展了规模最大、最精细的分析。其成果为生物学最持久的问题之一(“为何两性衰老速率不同?”)提供了新见解。新发现表明,女性的寿命往往长于男性,这种差异深植于进化过程且难以消除。类似的寿命模式广泛存在于动物界,暗示长寿根源远早于现代生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

两性寿命差异普遍存在于各物种之中,由基因、交配策略和亲代角色共同驱动。即使没有环境压力,生物学因素仍使这种差异持续存在。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

多数哺乳动物中雌性寿命更长,但这一模式在其他类群中出现反转。许多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中,雄性寿命更长。一种被称为“异形配子性别假说”的理论将这种差异与性染色体关联:雌性哺乳动物拥有两条X染色体,而雄性只有一条X和一条Y(使其成为异形配子)。双X染色体可能保护雌性免受有害突变影响,延长其寿命。鸟类的系统恰好相反:雌性为异形配子。

通过分析全球动物园1176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数据,研究人员观察到支持该假说的显著对比:多数哺乳动物(72%)中雌性寿命更长(平均多12%),多数鸟类(68%)中雄性寿命更长(平均多5%)。但模式并非绝对。“部分物种表现出与预期相反的模式,例如许多猛禽中雌性体型更大且寿命更长。因此性染色体仅能解释部分现象。”该论文第一作者、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Johanna St?rk说。

除遗传因素外,繁殖策略也发挥作用。通过性选择,雄性尤其会发展出醒目特征(如艳丽羽毛、武器或大体型),这些特征能提高繁殖成功率却会缩短寿命。新研究支持该假设:在竞争激烈的多配偶制哺乳动物中,雄性通常更早死亡。而许多鸟类实行单配偶制,竞争压力较小,雄性寿命往往更长。总体而言,单配偶制物种的寿命差异最小,而多配偶制和显著体型差异与雌性更明显的寿命优势相关。

亲代抚育同样重要。研究人员发现,更多参与抚育后代的性别(哺乳动物中通常是雌性)往往寿命更长。在灵长类等长寿物种中,这可能是自然选择优势:雌性存活至后代独立或性成熟。

传统观点认为环境压力(如天敌、疾病和恶劣气候)驱动了两性寿命差异。为验证此理论,科研人员转向风险极低的动物园种群。即便在这些安全环境中,寿命差距依然存在。该模式与人类经验吻合:更好的医疗和生活条件可能缩小两性差距,但无法将其消除。

综合来看,这些发现表明两性寿命差异深植于进化过程,由性选择、亲代抚育和性别决定相关遗传因素共同塑造。环境会影响差异程度,但无法完全消除。两性间的这种对比不仅是环境产物,它还编织在我们的进化历史中,并很可能持续影响未来。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y84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特殊引力波事件指向“第二代黑洞”存在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通过工艺验收
科学家提出“冷冻表界层分析新方法” 真正有助于缓解便秘的食物是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