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模型不仅“看得清”,更能“理解对” | 
                                                
                                                    | 新一代科学文献深度解析工具问世 | 
                                                
                                                    |  |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AI+科学”研究团队正式推出新一代科学文献解析工具——磐石·科学文献解析器(S1-Parser),面向科研工作者提供“真正‘懂科学’的智能解析引擎”。
 
  据介绍,磐石·科学文献解析器从底层算法出发,通过构建面向科学语义理解的多模态训练体系与强化学习机制,在公式、文本、图表等多元素协同解析上相比传统的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
 
  “科学文献的识别不仅是字符的还原,更是语义结构的重建。”“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团队成员、自动化所研究员张家俊介绍说,为此,研究团队摒弃了仅依赖通用视觉语言大模型的思路,转而构建一套专为科学文献场景量身定制的算法训练范式。
 
  张家俊说,该训练范式的核心在于三大技术支柱——全场景覆盖的科学数据构建、多模态监督微调策略,以及面向科学文献语义的强化学习优化机制。
 
  首先,在数据层面,团队采集并构建了覆盖三大典型科学书写形态的训练语料:手写体、数字排版体与纸质扫描体。手写体数据涵盖不同学者的笔迹风格、连笔习惯与轻微涂改等真实场景;数字排版体数据横跨数学、物理、天文、工程、生物、计算机等多个学科,包含大量嵌套公式、特殊符号与复杂排版;纸质扫描体数据则兼顾高清与低质量样本,模拟实际扫描或拍照中可能出现的模糊、倾斜、低分辨率等情况。并且,所有数据均经过严格去噪、标准化标注与格式对齐,并通过均衡采样策略确保模型在多样场景下的泛化能力。
 
  “这一‘全形态、多学科、高质量’的数据基础,为模型理解科学表达的复杂性提供了坚实支撑。”张家俊说。
 
  在模型训练阶段,团队采用两阶段优化策略。首先,通过多模态有监督微调,使模型初步掌握文本、公式、表格、插图等异构元素的联合表征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入一种面向科学文献语义的梯度强化学习策略优化框架。
 
  张家俊告诉记者,不同于传统以字符准确率为导向的训练目标,该强化学习策略优化框架专门设计了三重科学导向的奖励信号:公式语法正确性、符号完整性与结构合理性。通过强化学习优化算法持续优化这些奖励信号,模型不仅“看得清”,更能“理解对”,生成的公式在语义层面高度可靠,可直接用于符号计算、定理验证等高阶任务。
 
  据介绍,研发团队在多个科学文献数据集上开展了系统评测,磐石·科学文献解析器在篇章级解析、公式专项识别等任务中均展现出了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为了更好满足科研需求,磐石·科学文献解析器的输出不仅包含高精度的文本与公式识别结果,还支持 JSON、Markdown 等结构化格式输出,可无缝对接知识抽取、文献重排版、智能问答等下游应用。目前,磐石·科学文献解析器(V1.0)已正式开源,并作为核心组件集成于“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服务全球科研社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