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亿年前,一些动物在海底沉积物中不经意的“三维探索”,极有可能导致第一次埃迪卡拉生物群灭绝事件的发生。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化石中,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复杂三维潜穴系统。这项发现为理解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间生态系统的重大转型提供了关键行为学证据,相关成果10月30日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距今约5.39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是目前已知地球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生态系统变革。这一时期,后生动物已不满足于海底表面的二维活动,开始向沉积物深部进行三维探索。而这种“改造”,将原本由微生物席主导、结构单一的海洋底质,变成了被生物扰动、层次分明的现代型海底,永久性地改变了地球环境与生命演化的轨迹。
据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陈哲介绍,在对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距今约5.5亿—5.43亿年)遗迹化石的研究中,他们发现锯形迹属中的多个遗迹化石种,并建立一个新遗迹化石种。锯形迹被视为动物首次向沉积物内部进行“三维探索”的标志性遗迹,具有重要的演化生物学、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意义。与此同时,石板滩生物群中还保存了多山迹及蝌蚪状遗迹化石等三维潜穴。



石板滩的新发现表明,复杂的动物行为对海底环境的改造比原有的认识提早了近1000万年。
这些复杂行为的出现及其生态累积效应,不仅破坏了沉积物表面的微生物席,还进一步瓦解了依赖微生物席生存的埃迪卡拉型生物的生态环境,促使微生物席逐渐衰退,为其他后生动物多样性演化创造了新的生态机遇。在多种作用下,这一过程最终推动了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生态系统的深刻转型。
(受访者供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