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在青藏高原草地绿化与干旱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不仅直接决定了区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亚洲水塔地区的水资源循环与生态安全。然而,尽管草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持续变绿,其绿化是否增强了对干旱的抵抗力,或反而提高了生态系统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仍存在争议。针对这一问题,成都山地所研究员赵伟团队构建了干旱影响的三个指标——损失概率、损失强度和干旱阈值—评估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趋势与干旱敏感性的关系及其对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
研究发现,约75%的草地呈绿化趋势,主要分布于生长季中后期及低海拔区域。尽管这些绿化区的耐受阈值有所提升,但其干旱相关损失更为频繁且强烈,表现出典型的“高暴露—高响应”特征,尤以生长季中期和海拔3000–3500m区间最为突出。干旱影响随海拔升高发生转折,生态系统稳定性在3500–4500m区间明显下降。
进一步分析发现,NDVI趋势与干旱影响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损失在低绿化率下增加,但在约 0.12–0.15 × 10?2 yr?1的拐点后下降,表明绿化对干旱的强化或缓解作用取决于其幅度。同时,土壤水分的限制效应具有显著季节性—在生长季早期抑制NPP,而在后期促进其增长。
该研究揭示了绿化与干旱响应之间的阈值非线性及其显著的海拔分异特征,为青藏高原草地水分管理与风险防控分区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醒应警惕绿化即安全的认知误区。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gcb.7053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