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9 21:49:55
选择字号:
家庭常用处理方法可降低豇豆农药残留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创新团队在《国际食品研究》(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上发表研究论文。系统研究了豇豆采后加工过程中农药残留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加工方式农药残留去除效果,为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居民健康提供了重要数据。

豇豆为无限花序作物,花期长,结荚连续,边开花、边结荚。由于农药施用频繁,豇豆采收间隔期短,导致残留问题突出。改研究基于规范残留田间试验典型样品,系统评估了豇豆中5种常用农药(吡唑醚菌酯、茚虫威、啶虫脒、噻虫嗪和噻虫胺)在10种不同家庭常用处理方法(流水搓洗、浸泡、超声、臭氧处理、蒸、煮、炒、干制、腌制等)的去除效果。

结果显示,超声清洗15分钟农药残留量去除高达84%;臭氧处理30分钟可去除64%~75%的农药残留;流水搓洗可去除高达75%的农药残留;添加洗涤剂可将农药去除率从清水浸泡时的71%提升到73%。在豇豆烹饪过程中,煮沸10分钟、蒸制20分钟和炒制5分钟可分别去除83~92%、86~89%和84%的农药残留;而干燥过程会使农药残留增加1.57倍。

农药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影响农药去除的关键因子,农药的LogKow值与腌制处理的去除效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例如水溶性高的噻虫嗪(溶解度4100mg/L)在腌制过程中去除率高达95%,而水溶性差的吡唑醚菌酯(溶解度1.9 mg/L)去除率仅为69%。膳食暴露风险评估表明,经过家庭处理后,五种农药的长期摄入风险(RQ)最高为0.25,膳食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RQ<1),建议家庭采用。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foodres.2025.11744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真正有助于缓解便秘的食物是它 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完成在轨测试
新型光电神经网络架构让光电计算精度更高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