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7日,2025年世界城市日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在上海举行。
大会期间,上海市气象局发布“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共建行动计划”,为全球应对极端天气挑战、落实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提供了重要“中国方案”。
据了解,在中国气象局统筹指导下,上海气象部门将依托MAZU-Urban共建行动计划,与全国气象部门共享数据、模型及场景经验,进一步推进跨区域、跨国合作,逐步形成“一国一策、一城一策”的智能预警输出能力,最终构建面向全球的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网络。
“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共建行动计划”发布。图片由上海市气象局提供
?
该计划明确了多项重点合作方向:与广西联合打造东盟台风早期预警智能体,助力海上丝路防灾合作;与宁夏联合构建沙漠城市智能预警模型,推动中阿防灾减灾合作;与内蒙古携手构建蒙古草原火险预报预警模型,守护草原生态与人民安全;与云南共同构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早期预警智能体,辐射南亚、东南亚;与新疆联合研发中亚早期预警智能体,服务上海合作组织区域治理;与西藏协同构建冰湖溃决灾害风险预警系统,支援中国-尼泊尔跨境水文气象预警;与澳门共同搭建风暴潮预报预警系统,面向葡语系国家推广。
在10月27日举行的“绿色低碳与韧性城市”论坛上,来自联合国机构、多国政府及科研机构的嘉宾,围绕极端天气应对与城市韧性建设展开深度对话,为MAZU-Urban计划的实践与推广提供了前沿理论支撑与国际视野。
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和西南太平洋办公室主任本?丘吉尔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值模型、预测分析及城市数字孪生技术,正深刻改变人类对复杂城市风险的理解、预测与应对方式。同时,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与国际组织间的合作愈发重要,为全球城市韧性建设指明方向。
世界气象组织(WMO)亚洲和西南太平洋办公室官员虞俊以《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与韧性城市建设》为主题,分享了全球气象防灾的最新趋势与亚洲实践。虞俊认为,MAZU-Urban计划的定制化思路完美适配亚洲多样的灾害类型,为区域内中小城市与脆弱地区提供了“可用、管用”的预警工具。
在圆桌对话环节,世界气象组织早期预警中心主任赵洋表示:“MAZU-Urban的核心并非单纯输出技术,而是推动共建共享。我们期待与更多国家、国际组织深化合作,将上海在气象预警领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全球城市的共同财富,让智能预警真正成为守护人类宜居家园的‘安全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