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共论6大前沿领域,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科学峰会落幕 |
|
|
10月24日至25日,由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与香港科学院共同主办的“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科学峰会(以下简称科学峰会)在香港科学馆举办。
包括20余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4位诺贝尔奖学者等近百位国际级科学家及国际知名科学奖项代表参会,围绕多个前沿科学议题展开探讨与交流。
?
“今年恰逢未来科学大奖与香港科学院十周年,‘10×10=100’寓意深远,象征着大家携手为人类文明下一个百年奠定科学基石。”开幕式上,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卢煜明在致辞中介绍,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汇聚百余位杰出科学家,聚焦多学科分享前沿成果,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也会带来深刻洞见,同时还设有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特别专场。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指出,科学是照亮未知的火炬、引领发展的指南针,更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行的核心引擎。香港致力于深化国际创科合作,而未来科学大奖周正是搭建跨学科、跨文化、跨代际交流的重要科技平台,有助于香港更充分地发挥创科中“超级联系人”及“超级增值人”的角色,推动全球科学界携手共进。
在主旨报告环节,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主任阿里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在报告《计算生物学的过去与未来展望》中,系统阐述了计算生物学的兴起、基于物理模型的生物功能模拟方法的演进,以及面向超大生物体系建模的粗粒化模型开发等计算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探讨了算力大幅提升对学科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最后,他结合物理建模与人工智能策略,综合评估了计算生物学未来发展路径。
为期2天的科学峰会,举办了多场专题研讨会,包括“化学专场-化学助力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专场-肠道微生物: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命枢纽”“数学专场-几何视角”“物理专场-微观与宏观世界”“计算机科学专场-探索人工智能的原理”“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特别专场-如何运营一个科学奖项?”
每场专题研讨会都设有主旨报告和对话环节,多位相关领域内的国内外学者进行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在“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特别专场-如何运营一个科学奖项?”,嘉宾们围绕“科学奖项的价值观与可持续性”“科学奖项的社会影响与青年培养”“跨领域合作与科学生态建设”等话题展开了讨论。他们强调,需鼓励青年科学家保持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既有范式,同时呼吁学术界打破“论文数量至上”的评价标准,将关注点回归科学发现的本质颠覆性与长期价值。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