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被科学家的浪漫刷屏!2025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举行 |
|
|
“感谢我太太叶女士。34年前,你放弃密西根大学的全额奖学金,陪我在芝加哥读书;17年前,你放弃在美国公司的高薪,坚定地支持我回国工作;3年前,你放弃北京的羽毛球圈,毫不犹豫地随我来到上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的这段浪漫告白,在社交媒体上刷屏。
这一幕,发生在10月26日举行的2025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上。
作为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的“压轴环节”,本次颁奖典礼不仅是对科学卓越成就的庆祝,更是对科学精神与未来梦想的深情礼赞。在现场嘉宾以及数百万线上观众的共同见证下,“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依次颁出。
?
河北地质大学教授季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因发现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获2025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充足的探索资源与开放的科研自由,更让全球科学智慧得以汇聚交融。”季强表示,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归功于团队二十余载的并肩奋斗与跨学科协作,以及家人长期的理解支持。未来,他将带领团队转向人类百万年演化史研究,以新起点推动古人类学进展,继续在探索生命奥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徐星认为此次古生物学方向获奖有两方面原因:中国古生物学具有深厚传统,历代学者不断推动学科国际影响力提升,此次获奖代表了对学科整体的认可;通过表彰古生物学研究,为中国基础研究树立了标尺,而当中国科学贡献能广泛载入全球教科书时,大奖便真正实现了使命。“科学探索充满趣味与成就感,希望此次获奖能激励更多青年投身基础研究,这将是科学界最大的荣幸。”
“科学委员会对科学价值的评判超越了功利标准,这让我深受鼓舞。”周忠和感叹,作为专门研究古生物、探寻历史痕迹的学者,却因对科学本质的贡献获得“未来”之名的奖项,这份意外恰恰印证了科学发展的辩证性。他认为,所有成果都源于同事和团队的集体智慧,并向参与化石挖掘的农民致以崇高敬意,正是这些在田间地头默默耕耘的“无名英雄”,用双手托起了古生物学研究的基石。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方忠、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戴希、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因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及实验实现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获颁2025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在物理所的22年,是我科研的关键时期。”方忠在获奖感言中回顾了近40年的物理学研习,感恩赶上国家发展好时代,也感谢一路帮助支持之人。他提到,拓扑物理学大厦才初具雏形,目前发现的拓扑电子态只是少部分,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携手开拓这片领域,为人类文明与科技发展添砖加瓦。
戴希表示,此次获奖成果源于十多年前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荣誉属于集体。他一一感谢了未来科学大奖、他的几位导师、以及学生时代以来的合作者。戴希特别感谢了家人的陪伴,“家人永远是我生命中最温暖的光,给予我不断前行的力量。”
丁洪表示,此次获奖源于在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这是理论、材料制备与实验观察紧密协作的成果,并回顾了研究历程。他向实验团队致谢,并感恩父母、感谢女儿,最后以“爱人的三次放弃”,深情告白太太叶青。
?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技术官卢志远因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数据可靠性领域的发明和引领贡献而荣获2025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这份荣耀实属天时地利人和,是天道酬勤的结果。”卢志远特别感恩妻子张芬芬无条件的支持与鼓励,让他能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也感谢父母开放包容的栽培,以及弟弟卢超群同行的切磋共进。而在求学路上,师友的启迪与世界级大师的指引也让他受益匪浅。
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秘书长武红女士在闭幕致辞中特别提到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杨振宁作为大奖的奠基人,不仅在2016年亲手按下启动键,更以“扎根中国、影响世界”的期许指引方向,98岁高龄时仍亲临现场肯定永续基金的设立。
“十年来,46位获奖人延续着杨先生代表的科学精神,让世界看见中国科学家的贡献。”武红相信,年轻人正是科学未来的答案。最后,她带领全场肃立,向杨振宁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这份科学精神的火种,持续照亮未来科学的前行之路。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