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王晓东院士:研究者投编辑所好“攒故事”很普遍,这不好 |
|
|
在近期于深圳举行的新基石502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王晓东在作题为“如何在生命科学做出原创突破性工作”的分享时,谈到了一个他觉得在学术研究中并不合理、但却“比较普遍的事情”。
王晓东院士作主题分享。腾讯 供图
他说:“现在(研究者)做科学研究受(学术影响力)大的期刊的编辑影响很大,编辑们喜欢好的科学故事,(研究者)为了在这些期刊上面发文章,有时候会‘攒’出来一个好故事,看起来‘逻辑自洽’;而文章顺利发表后,一旦发生数据或逻辑错误,最后的结果就是覆水难收。”
他分享说,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就存在这样的事例,其中不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重量级研究。“(作者们)想着故事应该是什么,就想尽办法找数据支持。”王晓东说,但是如果文章发表后被后续的研究证明是错的,“白纸黑字,就再也撤不回来了。”
他认为,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往往不是按部就班的“计划产物”,而是来自对看似偶然现象的敏锐洞察和对异常结果的执着追问。
王晓东以2024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陈志坚和2025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得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史蒂文·L·麦克奈特(Steven L. McKNight)的发现为例谈道,真正的原创突破,既需要长期积累、苦干不辍的坚韧,也需要在关键时刻的洞察力与勇气:“科研道路没有捷径,唯有对科学本身的诚实与执着,才能走向真正的突破。”
“我们做科研最难的一步,就是如何把一个宏大叙事变成可以在实验室做实验的问题。”他继续以陈志坚的故事说道:“比如人体细胞可以对进入的外源DNA启动反应进行对抗,这是‘宏大叙事’;但这个宏大叙事最后怎么落到具体的蛋白、具体的机制,到底在分子层面上是怎么进行的,就是把宏大叙事落到具体的过程。”
他表示,这个过程固然需要积累、契机乃至运气,但不能因此“病急乱投医”。
“我的建议是,如果对数据不是特别自信,宁可少不能多。”王晓东说:做科研要知一说一,不要为了讲故事去制造“一个皆大欢喜的结论和好莱坞式的结论”。
因此,在回答“如何才能做出突破性的科研”这个问题上,王晓东认为有两条重要路径:一是敢于把“宏大叙事”拆解成可操作的科学问题,并在艰苦实验中一步步把无解变成有解;二是保持学术诚信和科学敏感,哪怕是最平常、最不起眼的现象,也可能蕴含着颠覆性的科学秘密。
另外,他还分享说,做科研要遵循科学规律。“什么叫科学规律?就是从一座山能看得到另一座山,但不见得能走过去,因为没有路径。而路径怎么走,正是需要科学家们去探索的事情。”
“什么时候能探索出来?这不是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能探索出来的。所以对科学家要有一定的宽容。”他半开玩笑地说:“给科学家资助的也要有一定的宽容,钱给到最有可能成功的科学家就行了。”
王晓东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1年获得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博士。2004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成就斐然,是当今对哺乳类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生化通路了解最多的科学家之一。
在科研成就之外,王晓东还致力于推动生命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不断创新科研管理体制,为科研人员营造优质科研环境;作为百济神州的创始人之一,他致力于推动科研成果走向临床,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