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万平 李杨
不久前,今年的保研季落幕,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互鸽”现象仍在延续,即便是顶尖高校与拔尖学子也难以幸免,这再次将保研制度推向舆论焦点。
保研制度本应成为衔接本科与研究生教育、选拔学术潜力人才的桥梁。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优质生源竞争加剧,保研生态逐渐偏离初衷,“互鸽”乱象持续发酵,不仅引发高校与学生间的信任危机,也暴露出我国研究生选拔机制的系统性缺陷。
具体表现
保研生态的异化集中体现为“互鸽”乱象的常态化,进而形成高校与学生之间相互博弈、彼此消耗的恶性循环。
从学生行为来看,为提升保研录取概率,推免生常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高校“海投”申请材料,甚至同时参与多所高校的夏令营、预推免考核。在获得多份预录取通知后,部分学生延迟或拒绝确认就读意向,直至正式录取阶段才集中“毁约”,导致前期发放通知的高校面临名额空缺;更有甚者在确认录取后临时反悔、转选其他院校,使得高校招生工作陷入被动。
从高校应对来看,为规避学生“毁约”造成的名额浪费,部分高校大幅前移保研考核时间,通过举办夏令营、提前联系本科生等方式抢夺生源。同时,部分高校刻意提高面试资格或预录取通知的发放比例,实际发放名额甚至是计划的数倍。这种“以量补失”的策略加剧了学生的不确定感,即便获得面试资格或预录取通知,学生也无法判断实际录取概率,进而倒逼更多人加入“海投”行列,最终形成互不信任、互相“放鸽子”的恶性循环。
“互鸽”乱象的蔓延,不仅有碍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更对高等教育系统的长期健康造成深远冲击。这一现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固化学生功利化价值观。在利益最大化的博弈中,学生逐渐将诚信、责任等道德准则视为可牺牲的成本,认为“毁约”“海投”是理性选择。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学生容易形成精致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忽视集体利益与规则意识。这种价值观不仅影响学术生涯,更可能延伸至未来的职业与生活中。二是瓦解学术信任文化。“互鸽”乱象的本质是各方信任的丧失,高校对学生的承诺持怀疑态度,不得不通过严苛条款限制“毁约”;学生对高校的录取缺乏信心,选择“骑驴找马”;高校之间为争夺生源相互提防,拒绝共享招生信息。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增加了招生成本与难度,更破坏了学术共同体的诚信基础,长远来看将削弱高等教育的社会公信力。
动因分析
保研“互鸽”并非孤立的行为失范,而是市场逻辑在高等教育场域中扭曲碰撞、资源分配不均等多重因素作用形成的结果。
从市场逻辑看,在高等教育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优质生源逐渐成为高校彰显办学实力、提升学术排名的核心资源,研究生教育被间接赋予增强高校竞争力的工具属性。为在生源市场中占据优势,高校纷纷采用类似企业竞争的策略。与此同时,学生也将自身视为待价而沽的人力资本,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选择院校与专业,将诚信履约的道德约束让位于个人利益权衡。更关键的是,全国层面缺乏统一的保研时间节点与操作规范,各高校自行设定的夏令营、预推免时间形成时间差,这一漏洞为学生同时参与多所高校考核、“海投”“毁约”提供了制度空间。
从资源分配看,我国推免名额的分配呈现明显的“二八定律”。以“双一流”高校为主的高水平大学凭借办学优势,占据全国80%左右的推免名额;而占本科高校总数80%左右的普通本科院校,仅获得20%左右的名额。资源集中化进一步激化了竞争矛盾。而部分高校为争夺优质生源还会设置隐性学历门槛,进一步减少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机会,形成资源越集中、竞争越极端的恶性循环。
国际经验
研究生招录中的竞争异化与信任危机并非中国独有,全球多个国家通过制度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方案,为我国破解“互鸽”乱象提供了有益借鉴。
部分国家的高校实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提前录取制度。学生申请时需明确将该院校作为首选,一旦被录取,必须放弃其他院校的申请;若学生违约,将面临取消录取资格、记入诚信档案、未来申请受限等惩罚。这一制度通过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将学生的选择权与履约责任绑定,从源头遏制多手准备的投机行为。同时,高校也需承担相应义务,比如明确公布录取标准、不得随意取消已发出的录取通知,确保双方权益均得到保障。
还有部分国家和地区采用分批次录取、实时补录的模式。高校将招生周期划分为多个批次,每个批次结束后及时公布录取结果与剩余名额;学生可根据前一批次结果调整申请策略,无需一次性投递大量院校。对于未录取的学生,高校通过统一招生平台将其信息与空缺名额进行匹配,实现精准补位。这种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步调整申请目标,避免盲目“海投”;另一方面,高校能及时填补名额空缺,减少资源浪费。更关键的是,信息公示平台消除了信息不对称,学生与高校均能清晰了解录取进展,从而减少过度准备的焦虑。
破局路径
破解保研“互鸽”,不能仅批判学生或高校的个体行为,而需从制度设计、规则约束、价值引导3个层面发力,构建公平、诚信、高效的保研生态,让保研制度回归选拔学术人才、促进学术发展的本质。
一是构建全国统一的推免招录平台。可以由教育部牵头建立“全国推免服务一体化平台”,将分散的高校招生工作纳入统一监管体系,实现以下目标。首先,统一时间节点。明确划分面试、预推免等的起止时段,禁止高校提前开展考核或延迟公布结果,从制度上消除“时间差”,避免学生因高校时间安排混乱被迫“海投”;同时,明确夏令营仅作为学术交流渠道,不得与预录取资格直接挂钩,防止提前“掐尖”。其次,全面公示信息。要求高校通过平台公开招生名额、考核标准、录取结果等关键信息;学生的申请记录、预录取通知获得情况、确认情况等全程可追溯,接受社会监督;通过技术设置限制高校预录取通知的发放比例,杜绝无理由超发面试资格等。
二是建立分级约束的诚信体系。区分无意违约与恶意爽约,构建柔性包容、刚性惩戒的诚信管理机制。对学生因特殊原因导致的违约,允许其在平台上提交书面说明及相关证明材料,经原录取高校同意后解除协议,不记入诚信档案;对无正当理由“毁约”、同时接受多所高校预录取通知、确认录取后临时反悔等恶意违约行为,记入诚信档案,在后续考研、就业中予以限制。同时,应对高校明确预录取通知超发的上限,对未公示超发比例、无理由超发、随意取消预录取通知的高校,核减下一年度推免接收名额;情节严重的暂停推免资格,倒逼高校规范招生行为。
三是优化招录机制细节。首先,探索预缴学费辅助机制。高校发放预录取通知后,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缴纳一定比例的研究生第一年学费,缴费后预录取资格生效;若学生未按时缴费,视为自动放弃,名额用于补录;若学生正常入学,预缴费用转为学费;若因特殊原因无法入学,按规定退还预缴费用。这一机制通过经济成本增加学生毁约顾虑,同时为高校提供生源稳定性保障,但需明确预缴金额与退费规则,避免增加学生经济负担。其次,推广师生双向选择机制。在考核阶段,允许学生与导师充分沟通,学生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培养模式,导师评估学生的学术兴趣与适配度,双方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确认意向,减少因信息不匹配导致的后续问题。
总之,保研“互鸽”看似是学生与高校的行为失范,实则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制度供给与需求升级错位的集中体现。解决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将责任归咎于学生的功利或高校的激进,而需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国情,通过统一招录平台、诚信档案等制度设计,明确规则边界,减少博弈空间,最终让保研制度回归衔接本科与研究生教育、选拔学术潜力人才的初衷,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中国科学报》(2025-10-28 第3版 大学观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