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至广元市汉阳镇剑阁县壮岭村,举目远望,群山环抱之间,一片天然平坝上,房舍、农田、鱼塘与桃树疏密有致,错落其间。
农家院舍的外墙不见杂色,一幅幅田园彩绘静述乡情。当地人介绍,这些墙画已绘五年,因涂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以下简称成都分院)系统单位研发的防水保护漆,画中天青云白、人勤春早的景象,依然饱满生动。
彩绘不褪,只是科技助力乡村建设的一瞥。自2021年起,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开始对剑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8个村实施定点帮扶,为当地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注入新动能。成都分院牵头统筹,联合分院系统单位及省级帮扶力量,整合资源,以科技项目为纽带,聚焦以壮岭村为重点的核心板块,探索形成一条“党建引领+科技支撑”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径,绘就产业兴、村庄美的乡村图景。
2025年,正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驻村帮扶人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项目落地仅是开端,让村民真正掌握技术、形成自我“造血”能力,才是实现乡村持续发展的关键。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剑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板块的壮岭村,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四个直径近十五米、平均深度可达2.8米的呈锥形的深蓝色“鱼桶”。这是成都分院在当地打造的“稻渔立体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基地”,也是壮岭村产业振兴的标杆项目。
据悉,成都分院帮扶队伍基于壮岭村的自然条件与发展需求,经过多轮筛选与评估,最终引进了稻渔循环种养系统。从前期勘测、设计到施工,每一阶段都有驻村队员全程参与。
“鱼苗选择很有讲究。”壮岭村党支部书记赵强介绍,“我们这儿昼夜温差大,所以主要选了既好养又好卖的鲫鱼,同时搭配了鲇鱼、黄辣丁等品种。”
项目专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何涛进一步解释技术核心:“我们采用高密度圈养,养殖废水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周边稻田,实现‘鱼粪肥田’,一点都不浪费。”废水变肥水,使稻田化肥使用量减少50%,农药减少70%。
与此同时,成都分院特地联系袁隆平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为壮岭村引进了稻鱼专用稻“天泰优808”进行种植。该品种不仅优质高产,还具有耐肥抗的特性,适宜循环种养模式。
“稻+渔”的搭配,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提升:“两者相结合产生的效益,相当于使亩产值从原来的约两千元提高到近万元。”何涛表示,村上还结合抖音直播等电商方式,推销售卖优质鱼和生态米。
为确保项目真正落地,驻村工作队联系渔业专家,对多名村民开展了从鱼苗选购、投放到养殖管理的全流程培训。“我们只是来陪跑一程,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六级职员、驻村队长徐思勇说:“等我们结束帮扶工作离开后,这套技术和模式也要能在壮岭村运转起来。”
村民赵永生从一名种地“老把式”转型为养鱼“新学员”。“以前只懂种稻,现在学会了投苗、配料、增氧、换水,一点点跟着学。”他笑着说,自己也交过“学费”。“有一年夏天热,加氧换水频率没跟上,鱼翻了一片,但现在慢慢摸出了门道。”
此外,鱼桶旁安装了传感器,可实时将水质、温度、光照等数据上传云端,方便监测。
这一养殖基地正位于剑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作为剑阁县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园区正在探索智慧农业的落地应用。
“我们为此配套建设了智能灌溉系统、无人农机和智慧农场平台。”汉阳镇党委副书记高星涵介绍,这些设施融合了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正推动农业生产走向数字化与智能化。
成都分院也参与搭建了这套数字农业平台,为村民生产提供得力助手。平台整合了农机调度、病虫害识别与专家咨询等功能,让村民在手机上就能一键呼叫服务,远程解决种植难题。
稻渔立体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基地。杨晨摄
转变身份从民生小事做起
自2021年起,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启动对壮岭村的定点帮扶工作,从系统各单位选拔科技人才,以轮换派驻方式推动科研人员深入乡村振兴一线。
2023年,以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为组长单位的新一轮科技帮扶小组正式驻村,成员除了徐思勇,还有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主管周志平、中科唯实仪器有限责任公司业务主管林立刚、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王豪。
两年来,这批来自科研、管理一线的驻村干部,不仅完成了从“专家”到“村友”的身份转变,更在情感上与村庄深深相连。
“在村里喊一声‘大姐’、‘大哥’,比讲大道理更管用。”徐思勇深有感触。初到村庄时,面对陌生的环境,他坚持走家串户,用真诚打破隔阂。“只有把自己当作村里人,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这成为他开展帮扶工作的“基本功”。
壮岭村户籍人口921人、236户,但常住人口仅约420人,大部分中青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儿童和患病人员,村庄空心化问题突出。面对这一现状,成都分院从民生小事入手,用一件件实实在在的改善赢得村民信任。
“刚来时,村民晚上不敢出门,路上黑漆漆的。”林立刚回忆。为此,驻村小组在主干道加装路灯,让村庄彻底告别“摸黑走路”的历史。
更让村民安心的是“智慧安全系统”的投用。林立刚介绍,这套由成都分院联合地方研制的安防设备,在重点区域布设监控,村委会可通过移动端实时掌握村内动态,实现快速响应。
在严守土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帮扶小组还推出“绿美果香”计划。根据壮岭村土壤质地硬、石粒多的特点,选取黄桃树、梨等经济作物,利用边角地“见缝插针”式种植,不占用基本农田。“如今每到春季,盛开的黄桃花又成了乡村一景。”王豪介绍。
村委会旁,由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文杰团队打造的广元市剑阁县剑北粮油园区粮食安全教育科普平台,融合科技互动与场景还原,使粮食安全知识普及变得生动有趣。在寓教于乐提升村民认知的同时,又为乡村旅游增加新看点。
为了解决农村公厕粪污直排的环保难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东团队研发的“集成化粪污处置装置”在村内落地。该装置通过厌氧预处理、脱氮、MBR膜过滤和臭氧消杀四级工艺,使出水达标排放,配套生物滤池和UV光解技术则彻底解决臭气问题。
来到壮岭村投身帮扶一线,周志平感受到村民淳朴和热情的同时,亦真切体会到国家在推动乡村振兴、缩小贫富差距上所付出的扎实努力。他持续把在村里的点滴分享给家人,以第一视角讲述山乡变化。即将退休的他感慨:“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必将是职业生涯最珍贵的回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