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四届中国地方猪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大会在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举行。大会以“科技创芯,链农强农”为主题,吸引了生猪产业专家学者、行业主管部门、地方猪企业代表300余人与会。
中共清涧县委副书记刘浩成将“清涧黑毛土猪”称为“良种瑰宝”。清涧县近年来通过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基地进行科学选育,守护品种的基因底色;推动产业链向加工、预制菜研发和品牌打造延伸,让“好品种”变成“好产业”。
多项技术和产品在会上发布。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
?
榆林市畜牧兽医局局长康玺东介绍,榆林市是陕西省第一畜牧大市,2024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141.19亿元,生猪饲养量228.65万头。其中以清涧黑毛土猪为代表的地方猪特色产业发展迅猛,现存栏量达10.5万头,占全市生猪存栏总量的10%,并已建成八眉猪国家级保种场1个、种猪场18个,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全国畜牧总站畜禽种业指导处副处长邱小田在会上说,我国已基本形成系统性保护格局,完成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并构建了国家基因库、保种场保护区相结合的立体化保护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也日益完善。然而,当前部分珍贵品种群体数量少、育种创新体系尚待加强,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
“保护是根基,开发是路径,而科技则是连接保护与开发、驱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的核心桥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在会上指出,面对当前种质资源挖掘深度不足、育种创新体系尚不完善等现实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基因组学、智能传感、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实现从遗传资源保护到消费体验的全链条科技赋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他展望,通过持续科技创新与全链条协同,有望构建起资源保护有力、种业自主可控、品牌享誉市场的中国特色地方猪产业体系。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猪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展示发布了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地方猪90K固相育种芯片“甄鹏创芯II号”。其低成本、高通量、高准确性,可广泛应用于品种鉴定、基因组选择等,将大幅提升我国地方猪的遗传改良效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猪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同期发布了“陕芯一号”猪50K液相育种芯片。该芯片整合了161个猪品种信息,结合多组学大数据,实现了SNP与SV多尺度变异联合检测等四重技术创新,精准覆盖生长速度、繁殖性能、肉质等关键性状,将为我国西北地区生猪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精准工具。
清涧亿蓬食品有限公司发布了采用高压提取技术制成的黑猪肉豚骨高汤系列产品,以及原料含量高达85%的黑猪肉法兰克福香肠,展现了企业在产品深加工与价值提升方面的创新实践。
大会现场完成了三项重要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迈出实质性步伐。
大会由榆林市畜牧业协会、清涧县黑毛土猪产业联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陕西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等联合主办,清涧亿蓬食品有限公司承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