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标准引领健康驱动”为主题的2025中国蓝天观察论坛在北京举行。现场发布了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三份重要成果报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研究系列报告》《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5》和《大气中国2025|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最佳实践》。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与达标策略圆桌讨论环节 活动方供图
尽快加严标准限值并分阶段分区域推进达标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研究系列报告》揭示了不同新标准限值情景下的达标路径、减污降碳协同效益与经济影响,提供了国际上最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案例。
谈及新标准的加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我国现行标准在过去十余年的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随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标准也需要升级。基于当前空气质量与减排措施,研究团队开展了一些情景研究,将25μg/m3作为新的空气质量标准限值作为一个参考目标,可以实现更大健康效益与持续改善的引领作用,同时建立“分阶段、分区域”的达标路径,形成“先进地区先行、重点区域攻坚、全国梯次推进”的总体格局。围绕目标,2030年前应充分发掘各部门结构调整和能效提升减排潜力,与末端治理协同发力。2030-2035年,进一步加大电力、工业与交通等部门的结构性调整和能效提升力度,充分挖掘结构性措施的减排潜力。
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看来,尽早发布并实施更严格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具有更显著的净效益。她建议分区域、分阶段推进标准升级并构建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产业与能源结构协同转型,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建立完善差异化成本分担与效益共享机制,兼顾效率与公平;立足长期效益导向,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效益。
该研究还梳理总结了美国和欧盟在2024年最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方面的做法与管理实践,并进行对比分析。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空气质量项目总监张伟豪介绍,美国基于制度性审查机制,因政府更迭和科学证据触发最新一次修订,并开展了与标准制定相独立的成本效益评估。欧盟则因现行标准成效不足、响应绿色转型与对标WHO指南对标准进行调整,成本效益评估结果是其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
建立健康导向的精准防控体系
《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5:关注空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基于2013–2024年全国网格化空气污染与人口数据,系统量化了暴露相关的健康风险变化,揭示了当前中国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的结构性转变。这是该系列研究首次将评估视角从长期慢性健康风险,拓展至由短期高浓度暴露引发的急性健康风险,并提供结构对比分析,以期为空气污染精准防控和健康风险精细化管理提供关键科学视角。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表示,我国持续深入的清洁空气行动带动PM2.5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从根本上减轻了人群面临的普遍性慢性健康威胁。在浓度整体下降的背景下,PM2.5暴露健康风险却也呈现出新特征:健康影响更多地与少数极端污染事件挂钩。这意味着PM2.5健康风险结构转变,慢性负担持续下降,短期急性风险日趋集中。与此同时,臭氧健康风险近期虽有所缓解,但短期高浓度暴露增幅明显、呈现结构性压力,且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和城市型特征,其健康负担高度集中在夏季,对公共健康构成的结构性威胁日益凸显。
朱彤提出,当前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的结构性转变,要求环境治理政策从以“浓度达标”为核心转向以“健康效益最大化”为核心,这是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健康效益最大化的关键路径,需进一步强化精准防控、高浓度天数预警及差异化干预措施。据此,建立季节性预警机制、推动健康效益导向的评估体系、强化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将成为下一阶段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管理的重点。
地方可创新、多样地应对复杂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中国2025|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最佳实践》聚焦地方在机制创新、重点领域减排、减排场景挖掘、联防联控等层面的探索,记录了重点城市与区域的政策措施及领先做法,精选汇编了四个极具代表性的实践案例。
在区域层面,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联防联控机制以高效协作引领空气质量整体改善,形成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协同治理模式。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褚旸晰介绍,该机制构建了多层级协同、跨部门跨区域协作的治理体系,实现了政策和行动的一体化,并通过跨部门合作统筹推进能源、产业、交通等结构优化与减排行动。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优化应急调控策略,并逐步优化完善精细化污染源管控清单、分区域分阶段管控措施等,由此实现多地同步、分区施策。
多名城市代表在论坛现场进一步展开了深度分享。差异化的治理实践,体现了地方在应对复杂大气污染问题时的创新性和多样性,可持续为空气质量改善注入多元力量,助力迈向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未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