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胜伟,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4 18:48:58
选择字号:
浙农林大团队:十八载攻坚打造绿色“黄金搭档”

 

10月的浙西山区,秋高气爽,层林尽染。在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畔的杉木林改培示范基地里,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童再康抚着一株亭亭玉立的楠木新苗,向基地里的工作人员讲解传授楠木种植抚育的技术要领。在他的身后,挺拔的杉木与林下新栽的闽楠、浙江楠构成一幅立体的画卷。

在这幅“美丽林相”的背后,是浙农林大专家团队持续十八年的“科研长征”。当年,全国1.48亿亩、占浙江人工林34.4%的杉木林开始出现生产力衰退、生态功能退化等难题,童再康、王懿祥、张俊红等浙江农林大学专家迎难而上、组成团队,持续攻坚“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珍贵化彩色化改培关键技术”,不仅绘就了“美丽林相”新画卷,更打造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聚宝盆”。

杉木林生产力为什么会衰退?团队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杉木纯林土壤退化的微生物“黑匣子”——长期经营导致根系分泌酚醛类物质,使土壤酸化,富集寡营养型酸杆菌,从而抑制了土壤氮磷循环的功能菌群。

了解了原因后,更关键的是要解决问题,恢复森林的生态功能。经过长期研究,团队幸运地发现,在林下套种楠木等珍贵树种后,其根系分泌的葛根素等黄酮类代谢物,能像“信号弹”一样,定向招募固氮、溶磷的功能微生物,使土壤酶活性增强,有效恢复地力。通过“混交”,团队还分离出4株特异功能菌株,更能促进杉木苗生长高达27%。

“杉木是‘先锋’,楠木是‘后继者’,它们是一对‘黄金搭档’。”说起当地解决杉木林退化的技术,童再康形象地比喻。在研究的基础上,团队如今已优选出浙江楠、闽楠、红豆树、光皮桦等24种适配混交树种,像搭配食材一样,创建了4套适用于不同立地条件的“杉木+楠樟类”“杉木+落叶彩色类”等等异龄混交林改培模式,为“美丽林相”建设提供了科学的“配方”。

有了解决杉木林生产力退化的好模式后,精准扩绿成了关键。研究团队创新研发了“机载LiDAR地位指数提取-全林分单木动态监测-智能林分精准调控”核心技术,如同为森林装上了“CT扫描仪”。团队核心成员王懿祥教授介绍:“过去造林,‘一把锄头一捆苗’,粗放经营。现在我们要像外科手术一样精准,为每一棵树找到最佳生长位。”

据介绍,团队首创基于激光雷达的精细网格化立地评价方法,将传统的均质化小班评价升级至20米网格的高分辨率“诊断”,破解了山地微地形导致的立地质量异质性难题。同时,利用半监督深度学习技术,实现了复杂林分下单木的精准分割与23项生长参数的自动化提取,单木分割精度高达85%,远超传统算法。

楠木自古有“千年不腐”之说,那么为什么它有这么神奇的能力呢?童再康教授团队的研究从基因层面揭开了它的奥秘。他们率先破译了闽楠、浙江楠等“金丝楠木”原树种的端粒到端粒基因组,发现其通过基因进化,特异性地保留和高效表达了合成β-石竹烯等抑菌倍半萜的基因簇。

随后,围绕楠木这类高价值树种,团队创建了非组培依赖的遗传转化平台,转化率高达51.6%,创制出26份高抗逆新种质,并育成6个专适于林下种植的省级良种。

据不完全统计,童再康团队研发的技术在浙江、江西、安徽等7省示范推广52.2万亩,近三年新增产值1.25亿元,还带动了林农增收,创造了大量山区就业岗位。据测算,全国1.48亿亩杉木林若有30%应用此技术,20至30年后有望基本替代高档木材进口,潜在增值达397.4亿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完成在轨测试 新型光电神经网络架构让光电计算精度更高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向上生长”的芯片,突破摩尔定律限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