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笔尖争锋 AI赋能 |
|
——记中国科学院第四届职工技能大赛公文领域大赛 |
“请各位选手做好准备,比赛正式开始!”随着主持人李博文一声令下,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王哥庄新园区的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十支代表队屏息凝神、手指飞舞,计分榜数字实时刷新,紧张的氛围几乎能听见呼吸声——这场比赛比拼的不只是文字,更是逻辑与思维的精确。
近日,中国科学院第四届职工技能大赛公文领域决赛在青岛举行。大赛由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厅指导,中国科学院工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办。
技能型人才是支撑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本届比赛以“抢占科技制高点锤炼技能助攻坚”为主题,旨在引导公文管理人员在文字中凝练思维、在规范中提升治理,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新动能。
决赛现场
以文见功:赛场竞逐展新风
金秋的青岛,海风拂面。经过数论角逐,最终诞生的十支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代表队同台竞技决赛桂枝。这场“文字的较量”,不仅是对职工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更是在科研管理体系中一次跨单位、跨学科的协同演练。
公文写作看似基础,却是科研治理的重要环节。举办全院技能大赛,是落实技能强院战略、推动职工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本届公文领域比赛在总结上一届办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织方式和办赛模式,呈现出了三大鲜明特点:AI赋能、智创未来,广泛参与、热情高涨,功底深厚、尽显风采。
在这场全院关注的赛事背后,是多方协作的默契与心血。作为承办方,沈阳分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从筹备阶段起就紧密配合——从命题设计、系统调试到现场组织,环环相扣、衔接有序。
沈阳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李明介绍,本届比赛历时一个月,线上线下结合,共吸引全院3200余名职工参与,累计作答人次超过1.2万,创下历届新高。400余名满分选手荣获了“公文处理能手”。
热烈的参与背后,是对公文工作价值的再认识——它不再只是文件的起草与流转,更是科研治理体系中标准、效率与协同的集中体现。
作为东道主,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吕雪峰用“神经中枢”形容公文工作的地位。他说:“每一份公文,都是科研理念的凝练、工作部署的号角、协同创新的纽带。”这句话为整场比赛作了最贴切的注脚——在科研体系日益复杂的今天,公文不仅是保障信息传递与任务落地的基础载体,更是衔接科研创新与管理效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
决赛会场
智启新篇:AI赋能引变革
今年的公文技能大赛有一个鲜明的特点——“AI赋能”。人工智能的融入,让比赛不再局限于文字规范的比拼,而成为科研治理数字化的一次现场演练。十支代表队不仅要熟悉传统公文规则,还需在“中国科学院智能公文写作与审查平台”上完成任务。
本届公文大赛最大的创新在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入。公文工作要求特别细致,关键在于把握好度。AI不是替代,而是助力——让科技为管理赋能,让规范更精准、更高效。
比赛中所使用的“中国科学院智能公文写作与审查平台”由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自主研发,能够自动识别文种、检测格式、提示敏感表述、审查错别字,实现了“规范可量化、问题可追溯”。
来自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参赛选手张其帅深有体会:“我认同AI与公文处理结合的趋势。从实际体验来看,AI公文模板越来越规范,审查功能能帮我们迅速发现遗漏,未来使用频率会不断提升,能显著提高处理效率。”
参赛各队在决赛答题中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参赛选手范丽辉也分享:“我还用了DeepSeek生成了模拟题,虽然题目比较浅显,但能帮我找找感觉。”
AI的出现,同样引发了大家对“技术与思维”的重新思考。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参赛选手吕成表示:“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不能因从事公文工作时间长就心存侥幸,要持续虚心学习。”
多位选手的观点交汇成一个共识——AI是工具,而专业是根本。正如公文领域专家所强调的,公文工作“入门易、成专家难”。文书工作要做到“事无巨细”,同时要摒弃“八股化”的写作方式,在此基础上,还要严守保密底线,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政策理解力。
沈阳分院队在决赛答题中
以赛促学:从学到比共进步
在这场公文领域决赛中,每一次抢答、每一份文稿背后,都凝结着参赛选手们长年累月的学习与积累。最终,上海分院二队荣获团体一等奖;上海分院一队、昆明分院获得二等奖;沈阳分院、新疆分院、京区协作四片获得三等奖。
获胜队伍中,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选手许勇杰分享道:“我们的秘诀就是胆大心细,速度快反应也要快。”
颁奖现场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供图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参赛选手胡家伟表示,团队分工合作十分重要,在“快答题”环节中,他们能从倒数第一名逆袭到第二名,关键在于合理分工——每人负责固定选项的快速判断,最后统一提交。
“公文是一个单位的形象。”上海高等研究院参赛选手张楠深有感触地说道,“一旦有差错,就会影响到单位的权威性。”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她们在激烈的角逐中稳扎稳打,最终拔得头筹。
比赛虽然结束,但余温未散。参赛选手们在复盘中提到,这次经历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公文工作的意义——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选手杨彦博坦言,掌握基础知识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对国家政策与院内制度保持持续关注,只有理解宏观背景,才能让公文工作更具方向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参赛选手王春馨也有了新的体会,在日常文书处理中,她发现,以往写请示时常陷入内容堆砌,而通过这次比赛,对公文的行文逻辑、层次安排和规范细节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种学习热情,也在赛场之外延续。参赛选手们表示,将以此次赛事为新起点,进一步强化公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
范丽辉说:“我最大的收获,是重新体会到文字背后的责任感。每一份公文都代表着单位形象,写得准确、传得规范,才是对科研事业的最好支撑。”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王雪萍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参加院办公厅组织的专业培训,同时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网站等线上平台,系统学习公文写作规范。”
吕成说道:“希望多组织协调跨区域分院之间的调研交流工作,通过不同研究方向,学习到更多知识。”
比赛落幕,余音犹在。举办全院职工技能大赛,不仅是一次竞技比拼,更是构建“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用”平台的重要实践。这场公文领域的比拼,开启了新的学习征程。无论是AI赋能下的规范探索,还是文字背后的思维训练,科研管理者们都在“以赛为学、以学促用”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让一份份公文更精准、更高效,也让科研治理更科学、更智慧。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