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腺外科教授龚学军、李宜雄科研团队在胰腺癌诊治领域取得进展,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分子癌症》(Molecular Cancer)和《研究》(Research)上。
《分子癌症》研究成果中,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的多组学研究,运用16SrDNA测序技术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系统性地揭示了胰腺癌组织中微生物组与代谢组的复杂相互作用网络。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整合16S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数据,构建了胰腺癌中微生物组-代谢组相互作用网络,揭示了假单胞菌属通过调控氨基酸代谢参与胰腺癌进展的新机制,发现具有预后预测价值的微生物标志物,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思路,也为开发基于微生物组的代谢干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有望在未来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
通俗地说,研究发现胰腺癌的进展不仅与癌细胞本身有关,还和它周围的“细菌邻居”有关。研究通过先进技术分析胰腺肿瘤里的微生物(细菌)和代谢物(细菌产生的化学物质),结果发现,一种叫“假单胞菌”的细菌在肿瘤里特别活跃。它就像一个“坏帮手”,通过扰乱体内的氨基酸代谢过程,偷偷给肿瘤“帮忙”,促进癌症发展。湘雅医院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唯一通讯作者单位。
《研究》成果由湘雅医院联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深圳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该研究首次开发并验证了一种基于常规增强CT影像的肿瘤纤维化无创量化模型,可精准预测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对一线化疗方案AG(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的疗效,为胰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全新、无创、可推广的影像生物标志物;开创性地将“AI病理+影像组学+多中心临床验证”整合,为胰腺癌建立首个无创、可推广的纤维化量化体系;首次从影像层面证实“高纤维化-AG优效”的特异性预测关系,为临床一线化疗方案选择提供无创决策工具。
这项研究表明,对于高纤维化患者,AG疗效与FOLFIRINOX(奥沙利铂,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相当,但毒性更低,可作为优选方案;对于低纤维化患者,则需探索更强化或靶向基质的治疗策略,避免AG疗效不足导致的延误。湘雅医院为该成果的通讯作者单位。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86/s12943-025-02458-9
https://spj.science.org/doi/10.34133/research.093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