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之际,作为“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奖者校园行”活动之一,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3位获奖者来到同济大学,为现场师生带来前沿学术报告。
在题为《ESCRT通路:解析膜蛋白向溶酶体的转运机制》的报告中,美国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系名誉教授斯科特·D·埃默尔回顾了其团队发现ESCRT通路的科学历程。
埃默尔团队于2001年发现了首个ESCRT复合体ESCRT-I。该发现解释了细胞识别需被降解蛋白质的机制,这是细胞信号调节和细胞废物清除的关键。
后续,通过在酵母中筛选突变体,埃默尔团队鉴定出一系列参与蛋白质分选的VPS基因,并揭示了ESCRT-0至ESCRT-III复合物及ATP酶VPS4协同驱动膜重塑的分子机制。该系统能将膜蛋白准确“护送”至溶酶体降解,对理解细胞分裂、受体调控、病毒出芽等过程具有里程碑意义。埃默尔介绍,ESCRT功能异常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密切相关,为疾病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
美国犹他大学生物化学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韦斯·桑德奎斯特以《ESCRT通路在HIV出芽及细胞生物学中的作用》为题进行了分享。
桑德奎斯特团队在理解艾滋病病毒(HIV)从宿主细胞中“出芽”和释放的分子机制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报告中,桑德奎斯特详细阐述了HIV“劫持”宿主细胞的ESCRT通路完成出芽与传播的过程,重点介绍了Gag蛋白与宿主ESCRT因子的相互作用机制。此外,桑德奎斯特团队解析了多种ESCRT蛋白的三维结构,揭示了ESCRT-III复合物通过构象变化驱动膜弯曲与裂变的动态过程,以及VPS4 ATP酶如何利用能量实现ESCRT循环重组。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人们对病毒释放机制的理解,也为新型抗HIV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名誉讲席教授孙理察是当代微分几何与几何分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将深奥的几何直觉与强大的分析工具结合,不仅解决了一系列“大问题”,更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深刻影响了几何学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发展方向。
孙理察以《黎曼几何的研究主题》为题,从黎曼几何的基本概念切入,系统回顾了这一学科从高斯、黎曼的奠基时期,到现代几何分析阶段的发展历程。随后,他聚焦黎曼几何领域的关键理论,重点阐述了“球面定理”的发展脉络与Ricci流方法的应用。在讲解过程中,孙理察不仅详细回顾了多位知名数学家在该领域的经典研究成果,还深入讲解了“微分球面定理”相关的工作,生动展现了黎曼几何与偏微分方程方法相结合的强大力量。
?
本次活动由同济大学、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会主办,同济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承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