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与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主动健康上海论坛顺利举办。
本届论坛以“数字技术驱动主动健康”为主题,凝聚了三大共识: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充分发挥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推动健康管理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强化跨领域协同与系统集成,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健康服务新生态;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以上海为枢纽、长三角为腹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主动健康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方案”。
与会人员合影。图片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提供
?
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顾锋在致辞中指出,本届论坛的主题契合了数字技术重塑健康服务的时代趋势,可穿戴设备、AI诊断和大数据分析等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工具革命,更深刻变革了健康理念和产业生态。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方若表示,若将健康维护比作供应链管理,那么“治未病”是供应链的上游环节,通过调理与预防切断疾病源头;“治病”则是供应链的下游环节,针对已出现的健康“断点”进行修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管理范式变革的关键时期,探索经管学科和健康领域的创新结合,为重塑健康产业的价值创造逻辑提供了创新空间。
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家睿深入解读了数字技术驱动主动健康的两个维度,即数字技术如何进一步加深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以及数字技术如何辅助有效的自主健康管理。
在主论坛环节,多位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主动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发表了主旨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在主旨演讲《人工智能助力主动健康》中,回溯了AI的发展历史,并对比了人类智能与AI的优劣。在此基础上,他展望了AI在健康领域的革命性应用,并指出AI正推动科学研究进入新范式,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数据驱动的全程健康管理新体系,真正赋能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瑛在以《健康之光》为主题的报告中指出,维生素D缺乏已成全球性健康难题。针对解决维生素D缺乏所可能引发的多种健康危害,她系统解析了接触式紫外无创光疗技术通过特定光谱调控人体维生素D合成的科学机制,并介绍了相关小型化、家居化的医疗设备的研发情况。
吴家睿围绕《大健康时代的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深入解读了新技术浪潮如何重塑健康生态。他指出,信息技术革命已跨越三个阶段:“互联网+”革命、数据要素革命、“AI+”革命。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将依托智能体来自主产生创新的猜想、开发工具、设计实验,并结合进一步的推理来开展生物学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讲席教授陈洛南在报告《人工智能赋能的数字健康科学》中,阐述了如何通过动力学系统理论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对生命动态过程的精准解析与疾病早期预警,为健康管理提供新型智能工具。未来研究方向将包括进一步验证“未病”表征体系、扩展基础模型应用,以及推动AI在数字健康中的产业化。
论坛另外设置了4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数字技术赋能运动与营养”“数字科普、健康素养与心理促进”“数智设备驱动主动健康新生态”“主动健康临床实践指南工作坊”。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