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4 15:49:46
选择字号:
青藏高原脆弱 勿在未明的“临界点”上试探

 

10月15日西藏日喀则市发布《蔡国强:升龙》烟花秀调查处置情况通报。这场52秒的绚烂影响了30.06公顷的高原草地。事件被定性为“属于在高原生态敏感区实施的人为扰动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为局部干扰”。

至于烟花秀对高原生态造成的“伤害”,通报明确“其短期直接污染及破坏程度虽有限,但潜在的生态风险需监测跟踪”。

此次烟花秀之所以引起广泛讨论和关注,是因为公众普遍认识到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从事高寒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永恒所指的“脆弱”,意味着高寒草地的恢复需要以“十年”为时间单位。为了保护这份“脆弱”,草地放牧作业甚至需精确到“每公顷承载多少头牦牛”。

更为重要的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响应复杂,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类型所承受的“临界点”仍有待科学研究进一步揭示。

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人类最应持守的态度是“敬畏”。

脆弱

广袤的青藏高原,其主体为“高寒生态系统”。它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关键的水源涵养区、生态防线和气候调节区。

高永恒表示,这一系统之所以功能关键,正源于其独特的“敏感性”。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人类活动,都可能引发系统系响应,使青藏高原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器。

“同时,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植物生长期短暂,每年仅有约三到四个月,生长、繁殖与分解都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高永恒指出,低温显著抑制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有机物分解速率远低于其积累速率。这一缓慢的物质循环过程,不仅延缓了养分释放,也使高原土壤成为重要的碳汇。

此外,高寒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弱。

此次烟花事件通报烟花秀所在地“短期直接污染及破坏程度虽有限”,但是“潜在的生态风险需监测跟踪”。“这正是区域生态脆弱性决定的。”高永恒说道,根据相关研究,后续监测需重点关注土壤生态、水体质量及生物多样性变化。

高永恒从事高寒生态学研究已二十年,主要涉及川西高原、青海三江源以及西藏羌塘等典型区域,系统开展了对高寒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工作。

为了守护“脆弱的”高寒生态系统,团队的一项工作,就是对高原东部地区放牧作业进行细致规划。

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场退化的关键因素,明确合理的载畜量至关重要。“通过长期观测,我们发现,合理的放牧强度通常为每公顷承载1至2头成年牦牛,而在低海拔地区,这一数值可达在3至4头。”高永恒给出了一组数据。

不合理放牧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如果草地发生退化乃至最终沙化后,将基本丧失植被生长能力。

这意味着该区域原本承担的水源涵养、碳汇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关键生态功能将严重受损。从生产生活角度看,牧草无法正常生长,当地畜牧业也将面临严峻挑战。

临界点

高寒生态系统极为敏感,但人类对其承“受边界究竟在哪里”的认知仍不充分,尚未完全掌握清晰的“生态阈值”。

高永恒解释,所谓生态阈值,即系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下发生不可逆退化的临界点。例如导致湿地退化的关键地下水位、草甸的合理放牧强度等。

青藏高原地域广阔、生态类型多样,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存在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这项精细化的研究工作仍需继续推进。

与此同时,针对特定生态类型“临界点”的研究也亟待深入。

高永恒介绍,以高寒草甸退化研究为例,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放牧强度”等单一因素,而对“旅游干扰”等其他人类活动如何量化评估,目前仍缺乏系统研究。此外,草地退化程度的精准区分,也依赖于更细致的指标体系。

只有摸清各个维度的生态阈值,才能更好实现对高寒生态系统风险的精准预判,以及保护区的科学划分,最终达成保护与开发的合理平衡。“例如在核心保护区应禁止生产性开发,仅允许科研监测;在缓冲区则可开展生态旅游、传统牧业等低干扰活动。”高永恒说道。

目前,这种分区管理模式已在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为高原其他区域的保护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尚未完全掌握自然规律之前,人类活动应保持最大限度的审慎,将干扰控制在最低水平。

恢复

一旦遭到破坏,高寒生态系统的恢复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高永恒告诉记者,目前青藏高原的生态修复强调“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具体方式取决于生态系统受损程度。

“轻度退化区域以自然恢复为主;而在重度或极度退化区域,则需引入人工干预,目标是快速构建植被群落基础。”他强调,但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最终仍需依靠自然演替过程。

各项修复策略均需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高永恒团队曾在青藏高原东部针对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通过围栏封育开展恢复时间的序列研究。

结果表明,围栏封育10年左右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恢复周期。若封育时间过长,草场的生物多样性可能出现下降,此时适时、适度的人工干预或低强度利用,反而能促进生态系统迈向更高水平的稳定。

目前,高寒生态系统因为其“脆弱性”,修复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高永恒表示,首先,自然恢复周期极长。受低温、土壤贫瘠等限制,植被自然更新缓慢,即使是最基础的生态功能恢复,也需要经历相当漫长的时间。

在技术层面,现有修复手段各有局限。以高寒草甸修复为例,草皮移植虽能快速见效,但无法大面积推广,且可能对原生地造成破坏。更为通用的人工播种,则面临种子繁育的技术瓶颈。

“目前适用于高寒生态系统修复的草本植物中,能大规模获取的以少数几种禾本科草种为主,如披碱草、早熟禾等。”高永恒指出,而对系统至关重要的莎草科、豆科等植物,种子繁育技术仍有待突破。

此外,高原地区交通不便、适宜施工的“窗口期”短暂,也导致修复工作的运输、施工及管护成本大幅提高。

正因恢复不易,更显保护的可贵。尽力避免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的退化,远比破坏后再去修复更为经济且有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完成在轨测试 新型光电神经网络架构让光电计算精度更高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向上生长”的芯片,突破摩尔定律限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