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3 14:58:05
选择字号:
土壤动物功能性状多样性驱动机制被进一步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退化土壤生态功能恢复创新团队博士生涂程伟在研究员庞学勇指导下,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分类多样性-功能距离”分析方法,利用分类学多样性与分类群之间的功能距离共同解释功能多样性。该方法被应用于研究高海拔次生演替梯度上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大量的毁林活动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使通过自然演替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成为重要课题。然而,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动物群落的功能性状多样性是否恢复仍不明确。特别是,具有独特性状的分类群数量增加以及分类群间功能性状分化均会扩大群落占据的功能生态位,但目前尚无研究揭示这两种过程的相对重要性。

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功能α多样性(样地内的功能丰富度)总体上随演替增加,尽管在乔木林阶段因树种不同而有所波动;功能β多样性(样地间的功能不相似性)在演替过程中下降,支持趋同演替模型。

同时,分类学α/β多样性(分类丰富度/不相似性)与标准化功能α/β距离(样地内/间的性状分化)共同塑造了观测到的功能α/β多样性,且两者的贡献相当。

此外,凋落物和土壤微生境通过调控分类学多样性和标准化功能距离,影响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功能多样性,并最终支持土壤多功能性的演替恢复。

该研究强调了性状分化作为分类群组装机制的重要补充,两者在驱动高海拔土壤生态系统功能演替中具有同等贡献。这些结果不仅为土壤动物功能的恢复途径提供了新见解,也推动了基于性状的土壤动物生态学研究。未来在不同生物群落和空间尺度上验证这些机制,将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系统管理策略,增强全球恢复工作中土壤生物保护的功能效益。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5.10999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新型光电神经网络架构让光电计算精度更高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向上生长”的芯片,突破摩尔定律限制 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创纪录水平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