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满山,魏渊博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2 21:57:29
选择字号:
静静深耕田野间:李静与她的民族心理研究之路

 

她深耕民族心理研究数十年,从心理学到民族学领域,从民族心理研究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五共”心理理论;她低调内敛,坦言“不喜欢张扬”,却在学术领域独树一帜,在国内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她始终扎根田野,把学生视作学术共同体的力量,用“四同原则”带他们走进田野,让民族心理的研究真正触达人心。她就是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静。

在新疆阿图什对柯尔克孜族的调研 。兰州大学供图。


从心理学到民族心理学:一条深耕不辍的学术路

李静的学术起点,藏在心理与民族的交织里。

李静本科就读教育学,后又攻读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在初入教育领域成为一名青年教师时,她的足迹就遍及西北各地,在那片富有生命力的土地上关注藏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的女童教育问题。

在教育学研究中,她渐渐注意到心理学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北农村很多家庭不大重视女孩子的教育,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在我心中萌生了一个思考:这一教育困境背后,真正蕴藏的是心理认知的深刻差异。”

这份敏锐让她早早抓住了研究的核心。她申请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主持“藏族女性教育现状及其社会化发展研究”,不仅追踪甘肃、青海、四川等地3000余名藏族女性的教育轨迹,还首次将“社会化过程对女性心理成长的影响”纳入民族女性教育研究框架,相关成果发表在国内教育类顶刊《教育研究》等刊物上。这段研究经历,也为她后来专门从事民族心理学研究埋下伏笔。

这些成果的发表让年轻的她在学界崭露头角。研究的心得被她整理后变成自编的《民族心理学》讲义素材,每学期开课前她都会修订、更新讲义内容。

在教育学领域工作几年后,读博时的一个抉择,让李静的学术方向彻底聚焦民族心理研究。

当时她面临选择:是继续做驾轻就熟的民族教育研究,还是挑战几乎空白的民族心理研究?“民族教育能顺顺利利出成果,但民族心理文献少、资料缺,参考书籍只有两本,且都很陈旧,不成体系。”但她认为正是因为这样,民族心理研究有着广阔天地可以作为,最终,在著名民族学家杨建新教授“做有挑战性的研究”的鼓励下,她选择了后者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她成了国家图书馆的常客。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民族心理学》(英文版)是她的“宝贝”——那时原版书无从购买,复印费又很昂贵,她每次只能印十几张,攒了半年才凑齐完整书稿。

作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认为要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就必须研究民族心理。“这和我的想法太契合了!他关于民族心理要对语言、集体意识、风俗及神话的心理起源等进行研究的观点,让我意识到,中国的伏羲女娲传说、各民族神话传说、语言文化等都是民族心理的活素材。”

如今,她的研究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构建民族心理学完整的学科体系,到践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再到独特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颇有新意。

在西藏羊八井的入户调研。兰州大学供图。


田野里的“四同原则”:用真心换真心的研究法

李静一直认为,要把学问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的实验室不在大楼里,在田野里。”她常对学生说。

她独创的“田野试验法”,是民族学研究区别于普通心理学的核心方法论——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理心”为原则,将村落当作“开放的实验室”,用情感联结打破调研隔阂,用严谨的试验方法梳理研究变量。

2007年,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肃特有民族妇女宗教心理研究”,在东乡县、积石山县、肃南县等地的调研,成了“田野试验法”的生动实践。在东乡县龙泉镇,她带领学生跟着村长走家入户。

在其中一户人家的院子里,13位东乡族女性正围坐一起剥苞米——从戴白盖头的老人到扎小辫的孩童。起初,她们对陌生人充满警惕。“我没提调研的事,就蹲下来帮她们剥苞米,聊家里的孩子、地里的收成,慢慢才说到‘女孩子上学’的话题。”

那次调研,她记录下一个关键发现:东乡族女性的宗教心理对教育认知有显著影响,虔诚的信仰者更倾向于“让女儿学习宗教知识”,但通过社区教育引导,可逐步建立“宗教需要与现代教育分离”的认知,这一结论后来被写入项目报告,为甘肃省少数民族教育政策调整提供了依据。

调研也有“痛彻心扉”的时刻。在东乡县春台乡,学生误删了20多天积累的照片资料——包括那13位各年龄段女性的合影、村落调研活动的记录,李静至今觉得十分惋惜。“那些资料是调研团队的智慧和心血,用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东乡族女性的生活,可惜再也找不回来了。”

从那以后,重要的资料她都亲自保管,还给团队“定了规矩”:“田野资料要当天备份,每天不管多晚都要整理手写笔记。”这个小插曲,也让她的“田野试验法”多了一条“严谨性原则”。

无独有偶,在积石山县大和家镇,她用三个月时间“磨”出了一份珍贵的信任。

一位40岁出头的保安族女性,是彼时当地少有的拥有高中学历的女性。起初,她连门都不让李静进入,但李静通过耐心和诚意打动了她。“我每天去她家帮忙,喂羊、做饭、给孩子辅导作业,她看我实在,才慢慢敞开心扉,后来还住进了她们家,晚上和她同炕而卧。”

一天深夜,这位妇女叫醒了熟睡的李静:“李老师,我跟你说点心里话。”那一晚的对话,让李静捕捉到保安族女性“传统家庭角色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冲突”,这一发现后来成了她《甘肃特有民族妇女宗教心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民族心理研究没有捷径,只能用真心换真心,你把人家当朋友,人家才会跟你说心里话。”李静说。

这些田野经历,最终凝结成她的研究方法:“下田野”时,始终坚持“不带问卷”“把问题记在脑海里、嵌在聊天里;长期扎根,用“四同”打破隔阂。“民族心理研究要走进人的内心世界,拿着问卷去调查,人会不自觉地产生防范心理,说的可能不是真心话。”

就这样,她的团队在西北的山川间行走,从藏族村落的退耕还林到回族社区的交往变迁,积累了数以万计的一手资料。

在西藏墨竹工卡县进行牧户调研。兰州大学供图。


从“五共”理论到实践落地:让研究扎根大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从心理层面破题。”这是李静常说的一句话。2019年,她在《西北民族研究》组织的笔谈中首次提出“五共”心理理论——以“共同认知、共同情感、共同思维、共同记忆、共同培育”为核心,初步构建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研究的理论框架。

李静的“五共”心理理论,是她数十年研究的积累。早在2010年,她的《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民族间认同”概念——区别于“单一民族认同”,聚焦“哈萨克族对维吾尔族的认同”“维吾尔族对汉族的认同”等跨民族心理,这正是“共同认知”的早期探索;而2018年,她提出“交往频次—情感联结—认同深化”的三阶模型,则为“共同情感”提供了实证支撑。

之后她对“五共”理论的完善,用了整整5年时间。

2020年,她连续发表5篇文章,分别阐释“共同认知(基于中华文化符号)”“共同情感(通过交往实践培育)”“共同思维(突破单一民族视角)”“共同记忆(挖掘历史交融案例)”“共同培育(教育与政策结合)”的内涵;2025年进一步细化“五共”之间的联动关系——比如“共同记忆”能强化“共同认知”,“共同培育”能巩固“共同情感”。经过五年的持续深入,最终形成了逻辑的闭环。

2023年初,李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性论述该主题的概论类著作,比同类书籍的推出早了近一年,并在出版后成为全国多所高校民族学专业的教材。有学界同仁评价该著作“内容扎实,既有理论框架,又有田野案例”。今年,李静更是将她近十年来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研究的成果汇集为《凝铸同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逻辑》一书。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提出理论、进行理论创新并将理论研究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是李静的突出贡献。

在四部委-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她主持建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实验室”——用视频展示各民族交往案例,配合大脑模型演示“认同形成的神经机制”,让抽象的“五共”理论变得可视可感。

因此,许多地方邀请她参与设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融入“五共”内容将其转化为互动展项;在各级各类培训班上,她向政府基层工作人员讲解“用共同认知传播中华文化符号,用共同情感设计交往活动”,学员们反馈“以前觉得‘铸牢’很抽象,现在知道抓手在哪了”。

近年来,李静连续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问题研究”更是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量表”,并在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中被借鉴运用。

李静认为,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她团队的坚实支撑。团队由兰州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的年轻学者组成,跟着她从事科研活动十几年。“我们是学术共同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如今,年近退休的她仍在忙碌:组织团队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建设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实验室和青藏高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验室;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带学生在全国各地做“五个认同”实证研究……

李静还有个愿望,那就是退休后写本书,名字就叫《静静的田野》。“‘静’是我的名,也藏着田野研究的初心,想把这些年的田野故事写下来,既可以回忆记录自己的学术人生,也给年轻学者一点启发。”

“做学问得有热爱,当老师得有情怀。”这是李静的信条。她就像西北大地上的一棵胡杨,扎根田野,静静生长,用著作搭建理论殿堂,用田野书写学术真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撑起了一片浓荫。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向上生长”的芯片,突破摩尔定律限制
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创纪录水平 太阳上也会下雨,科学家找到原因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