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黄淮海地区遭遇持续连阴雨天气,秋粮收获后水分含量偏高。若不能及时烘干极易发生霉变、发芽,而区域内固定烘干设施数量不足、分布不均,“抢烘难”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紧迫问题。
10月11日,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召开的粮食应急抢烘装备演示会上,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等相关单位企业研发的5HYNK-9350型移动式燃油烘干机正式亮相,该机具“快转移、高效率、低成本”,为黄淮海地区连阴雨天气下的秋粮抢烘提供了“硬核”解决方案。
5HYNK-9350型移动式燃油烘干机。中国农科院供图
?
“遇到连阴雨,粮食堆在场上等着烘干,晚上都睡不好觉。现在这移动烘干机直接开到地头,一天能烘几十吨,成本还低,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现场观摩的罗山县种植大户看着源源不断输出的干燥粮食,难掩兴奋。
据悉,农机化所粮经作物初加工装备团队急生产之所急,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江苏省研产推用一体化项目支持,针对应急抢烘场景下“转移不便、效率低、成本高”等痛点,历经多轮技术攻关,在设备便捷转移系统、换热系统、智能控温系统及干燥工艺上实现突破,研发出可“田间直达”的移动式烘干装备。
演示现场,工作人员操作设备完成折叠、转移、开机等一系列流程,仅需半小时便进入稳定作业状态。团队首席谢焕雄介绍,该装备在应急抢烘中展现出五大显著优势。
烘干效率“倍速提升”。该设备一次装机可烘干水稻20吨,约对应40亩稻田产量,降低水分的速率达到传统批次循环式烘干机的3~4倍,单日最高可干燥粮食80吨,能快速处理连片种植区域的烘干需求。
动力适配“灵活多元”。可根据田间实际条件,灵活选用拖拉机后动力输出或三相电驱动,无论是无电网覆盖的偏远地块,还是有电力供应的合作社场地,均能正常开展作业。
烘干成本“精打细算”。经测算,该设备烘干成本约为每斤2~3分(根据粮食初始含水率略有差异),与传统烘干方式相当,显著减轻种植户经济负担。
场地转移“便捷高效”。设备采用可折叠式设计,折叠降落后高度可降低到4.5米,可由拖拉机牵引在田间灵活转移,实现“哪里需要烘,设备就到哪”的跨区抢烘模式。
智能调度“实时可控”。装备搭载物联网监测系统,可实时采集并上传烘干温度、粮食水分、作业进度、设备位置等关键参数,为政府部门及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应急调度、统筹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移动式燃油烘干机可有效弥补我国部分地区粮食烘干能力的短板,破解当前应急抢烘场景下的技术瓶颈,为保障秋粮颗粒归仓、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未来有望在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秋粮主产区进一步推广应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