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惠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0 18:44:35
选择字号:
从控制到根治,中国原创研究引领晚期肝癌围术期治疗新范式

 

10月20日,在德国柏林召开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孙惠川作为主要研究者,报告了一项中国原创性临床研究——TALENTOP研究的中期分析成果,吸引了全球肿瘤学界的广泛关注。该项研究为晚期肝细胞癌(HCC)治疗策略带来全新思路与方向,有望在全球HCC治疗领域发挥重要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孙惠川在会上作口头报告。图片来源:肿瘤瞭望


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突破性进展,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的联合方案凭借其显著疗效,为改善患者生存带来实质性突破。然而,对于治疗后实现疾病控制且具备手术切除条件的患者,是否可通过“联合手术+术后维持治疗”的策略进一步最大化根治可能性?这一问题的探索不仅关乎晚期HCC患者治疗路径的优化,更涉及对转化治疗边界的前沿探索,亟需高质量临床研究填补空白。

在此背景下,TALENTOP研究应运而生。该研究不仅致力于回答“手术能否为局部晚期HCC患者带来更优生存获益”的核心问题,更将为转化治疗这一前沿理念在晚期HCC中的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TALENTOP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III期临床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领衔,在全国24家临床中心联合开展。其创新性聚焦于“经系统治疗后获得疾病控制的局部晚期HCC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比较了经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初步治疗后获得部分缓解(PR)或疾病稳定(SD)的晚期HCC患者,接受肝切除术+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孙惠川介绍,研究纳入经确诊的HCC患者,所有患者在随机分组前均先接受诱导治疗,即3个周期的阿替利珠单抗1200mg联合贝伐珠单抗15mg/kg,以及1个周期的阿替利珠单抗治疗。之后,对于根据标准达到PR或SD、且经研究者判断为技术上可切除的患者,按1:1随机分为 A组(手术+维持治疗组)和 B组(非手术组)。A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维持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1年,或直至出现治疗获益丧失/不可接受的毒性;B组患者则持续接受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直至相同的终点。

主要终点是由独立评审机构(IRF)根据评估的治疗失败时间(TTF),即从随机化开始到首次记录到治疗失败的时间。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根据评估的TTF、至肝外转移时间(TTEHS),诱导阶段及B组的客观缓解率(ORR),A组的无复发生存期(RFS)、R0切除率、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以及安全性。

研究共招募了627例患者,其中489例符合入组标准并接受了诱导治疗。经过诱导治疗后,共有201例患者达到PR/SD且经评估技术上可切除,进行1:1随机分组。其中,101例随机分至A组(83例完成手术治疗);100例分至B组,均接受治疗。截至2025年1月27日的数据显示,中位随访18.43个月,ITT分析显示A组的TTF显著优于B组。

安全性上,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毒性无特殊情况。A组治疗相关≥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7.7%,B组为21.0%。手术相关≥3级并发症发生率21.7%,但总体风险在可控范围。

TALENTOP研究的中期结果表明,对于初始接受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后达到PR/SD且符合切除条件的局部晚期HCC患者,肝切除术+术后维持治疗相较于持续的系统治疗可提供显著的临床获益,并显示出OS改善的趋势。随着后续数据的不断完善,TALENTOP研究有望重新定义局部晚期HCC的治疗边界,推动从“单一系统治疗”向“系统治疗为基础的围术期治疗”的范式转变,为更多晚期HCC患者带来根治希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向上生长”的芯片,突破摩尔定律限制
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创纪录水平 太阳上也会下雨,科学家找到原因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