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协作体2025年学术年会在沪举行 |
|
10月17日至18日,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协作体2025年学术年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年会聚焦“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培养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主题,通过教师培训案例征集、主旨报告、分论坛交流、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就教师培训的前沿理论研究、改革实践新探索、人工智能(AI)时代教师发展新趋势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
开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晔在致辞中表示,教师培训工作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基石,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关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上海师范大学始终坚守师范初心,把教师教育作为立校之本,从承担“国培计划”到落地“新时代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已累计向上海和全国输送数以万计的优秀教师与教育管理者。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翟博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队伍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关键支撑。翟博对于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协作体提出了三点意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推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深化教师培训改革;在深入研究上作表率,发挥教师培训者协作体的专业影响力。
?
主旨报告环节,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报告《智能时代与实践取向的研究者》中指出,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需要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实践取向研究者”,即“专家型教师”。他强调,课程改革需在价值取向、内容结构、教学方式和评价维度迈出关键步伐,努力补齐AI 伦理、批判和验证、跨学科创造、教师赋能四个短板,才能真正培养“不被机器替代、能与机器共舞”的未来公民。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作《AI ERA:一个教育管理者的思考》主旨报告。她指出,应以“两大原则”,即保障终身优质教育权利和强化教育公共属性为锚点,提前布局四类关键人才:管理AI者、效率思维者、闲暇管理者和面对未知者,以教育的多样性拥抱社会的不可预见性。她强调,AI时代的教育必须回归“人”的不可替代优势:以游戏化、多模态互动强化神经可塑性,以社会情感与伦理教育弥补机器短板,用数字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奠定人机协作底座。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协作体常务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院长闫寒冰围绕《“学习革命,从教师培训开始——迈向AI时代的育人新范式》进行分享。她提出“素养导向、精准研训”五大实施路径,用思考模型重构课程内容、以“人机共教”重塑面授形态、借“智能导师”支持实践迁移、依托AI开展真实情境测评、以伴随式反思破解算法幻觉,进而推动教师从“工具使用者”跃升为“AI协同创新者”,率先实现学习革命,为智慧教育树立新范式。
同时,作为倡议代表,闫寒冰在开幕式现场宣读了《赋能教师,智创未来:AI时代的教师培训协同创新倡议》。该倡议以“共建、共享、共研”为核心,确立了AI时代教师培训的价值坐标、资源标准和行动路径,旨在凝聚政产学研各方智慧,打造开放、健康、可持续的全国教师培训新生态,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持久动能。
本次年会设立了七个分论坛,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家精神的当代实践与创新”“全球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新图景”“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数智赋能教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教师教育现代化的上海实践”“教师培训实践案例分享(基础教育专场和高等教育专场)”六大主题,从理念、技术、制度、区域经验四个维度展开深度对话,系统梳理并共享了教师培训创新的最新成果与可复制路径。
年会另设置了五个前沿参与式工作坊,主题分别为“基于AI赋能的PBL(项目式学习)教师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如何设计教师培训课程”“教师培训评估的理论与模型”“新时代教师培训破局与重构:问题·挑战·对策的共创探索之旅”“基于教师培训师能力结构的培训课程设计”。
本次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承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