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9 19:06:35
选择字号:
“AI for Science场景创新”研讨活动在京举办

 

10月17日,由中国科协支持,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协办的“AI for Science(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科学研究中)场景创新”研讨活动在北京举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

在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总经理黄波系统分析了AI for Science的科研范式革新、产业赛道特征及发展瓶颈,提出地方培育AI for Science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为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参考。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尹航介绍了团队正在积极探索外泌体与AI制药的前沿融合,有望加快实现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筛早诊,并呼吁产学研投共建新生态。北京深势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会师希望将AI for Science 的“先发优势”转化成“领跑实力”,带动一批工业应用实现“弯道超车”。

在自由发言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AI for Science的创新图谱、场景创新实践、产业生态建设等话题,结合各自研究专长展开深入交流。其中,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合成微生物实验室主任张卫文指出,AI不仅提升了科学研究的效率,还可能通过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产生全新知识,这种知识可能是革命性的,但目前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研究员赵宇表示,人工智能在制药领域覆盖多个关键场景:靶点与机制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监管与上市后研究以及老药新用,每个场景均需结合不同人工智能技术与生物学逻辑。医渡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黄楠指出,目前临床医生需求方面仍有所欠缺,原因在于AI for Science或者AI for Medical(医疗)还没有形成一种“势能”。

经过交流研讨,专家学者一致认为,AI for Science正重塑科研范式,其在蛋白质生成、材料发现、核聚变控制等多领域突破显著,把“试错”转为“按需设计”,可大幅压缩实验周期,释放千亿元级研发红利。然而,数据封闭、物理可解释性弱、算力与人才成本高、评价机制滞后等因素仍制约落地。为此,专家学者建议国家层面牵头搭建开放数据与算力基础设施,设立AI for Science专项基金;高校交叉培养“AI+领域”复合人才;完善可解释、可重复的评价与伦理标准;鼓励平台型企业提供低门槛工具包,形成开源社区,加速科学发现向产业转化。

会后,专家学者们赴医渡科技和阿里巴巴北京总部实地考察,了解AI for Science前沿技术应用场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创纪录水平 太阳上也会下雨,科学家找到原因了
高温电催化甲烷高效协同转化发现新途径 流氓行星出现“恒星级”增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