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李伟苗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7 20:06:51
选择字号:
暨南大学成立刘绍臣基金,助力大气环境与碳中和研究

 

10月16日,暨南大学刘绍臣基金捐赠仪式在该校广州番禺校区举行。会上,暨南大学教授刘绍臣捐赠250万元人民币设立暨南大学刘绍臣基金,支持学校环境与气候学院及广东省南岭森林大气环境与碳中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与发展。

记者获悉,刘绍臣是国际著名的的环境科学专家,他早年远赴海外深造,却始终心系中国发展。2016年,刘绍臣怀着炽热的报国之情加盟暨南大学。他将先进的研究方法带回祖国,深耕大气化学与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如今年届81岁,依旧躬耕不辍,带领团队在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方向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捐赠现场。陈晗/摄,下同

  ?

活动现场,刘绍臣分享道:“在暨南大学工作的近10年,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10年。我每天都会和学生讨论至少一个小时的工作,一起分析数据,看看有没有新的想法。可以说,这每天一个小时的讨论,都在让我们更接近真理。”此次,刘绍臣捐出个人工资收入250万元设立暨南大学刘绍臣基金,正是希望以实际行动回馈祖国与学校,激励青年人才成长、助力科研事业发展。

“回国这十年,我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再是梦,而是真正在我们面前发生的情景。作为中国人,能亲眼见证、亲身参与,我希望自己能为民族复兴作出小小的贡献。”刘绍臣表示,未来他将继续坚守岗位,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为祖国科研事业贡献智慧。

揭牌现场。

  ?

现场还举行了暨南大学刘绍臣基金捐赠及揭牌仪式。暨南大学副校长洪岸代表学校接受捐赠支票牌,并向刘绍臣颁发捐赠证书;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代表学校向刘绍臣赠送“同心暨南 泽润四海”纪念书法作品,以此感谢他倾力支持学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的无私善举。

“暨南大学刘绍臣基金的设立,将为申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提供重要支撑,并有力推动地球科学、生态学及相关理工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优化学校学科布局,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洪岸在致辞时表示,由刘绍臣教授推动的“广东省南岭森林大气环境与碳中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暨南大学首个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站。

作为广东省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野外研究站野外研究站瞄准城市-森林大气强交互作用下光化学污染成因和温室气体源汇机制重大科学问题,综合利用大气、生态、气象区域监测网络,实时连续观测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光化学烟雾等重要物质。同时,应用基于观测大数据的人工智能预测和动态数据解析技术,开展空气质量与碳中和评估,为国家和广东省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捐赠仪式现场。

  ?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党委书记王雪梅表示,刘绍臣教授始终坚守教学科研一线,以渊博学识、高尚师德,成为师生心中的“学术灯塔”。她介绍,野外站已逐步建成了覆盖“天井山-丹霞山-原祖山”三大观测基地、两大移动观测平台及1套智能监测模拟系统的“3+2+1”综合观测体系。

暨南大学教授、广东省南岭森林大气环境与碳中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王伯光介绍,暨南大学刘绍臣基金将用于该野外站基础设施的建设、修缮与升级改造,观测设备的购置、更新和维护维修,奖励在野外站取得优异科研成果的研究生和博士后、青年教职工等。

会上还首次联动举办了第四期“四海讲堂”与第62期“博雅大讲坛”。刘绍臣以《我对全球暖化的一些看法》为题作分享。他针对国际间对全球暖化的可信性、不确定性、影响严重性、减碳目标能否达成及未达成应对方案等争议问题展开解读,分享了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创纪录水平 太阳上也会下雨,科学家找到原因了
高温电催化甲烷高效协同转化发现新途径 流氓行星出现“恒星级”增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