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由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浙江农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茶非遗大师收徒仪式”在杭州市举行。
在浙江农林大学非遗研究院名誉院长、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西湖龙井采摘与炒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等的见证下,九曲红梅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楼龙肖、柘荣高山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水、桂花龙井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峥嵘通过一系列兼具象征性的庄严与圣洁的茶仪式,新收了7位弟子。
拜师现场,全体参会者肃立敬拜茶圣陆羽。徒弟们手捧精心誊写的拜师帖缓步上前,帖中不仅记录师徒名讳,更明确“每日习艺、定期复盘”的传承约定,躬身呈递的既是文书,更是对非遗技艺的坚守承诺。当温热的拜师茶敬送至师父手中,师父轻啜后回赠亲手制作的茶器——或刻有炒茶口诀的竹匾,或标注茶叶特性的手册,将“口传心授”的技艺要点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信物。
拜师仪式现场 浙江农林大学供图
?
“幸得王旭峰教授等师长见证,我虔行拜师礼,拜师楼龙肖。身为一名茶人,致力于推广九曲红梅与西湖龙井。此番拜师,深感传统匠心之重。我定恪守师训,潜心研习,将恩师的茶学精髓传承发扬。”浙江农林大学茶学院学生冯晨宇说。
“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让技艺在师徒相授中活起来、传下去,更要让活态的技艺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金钥匙’。本次活动汇聚众多业界精英与文化传承者,其中多位大师正是此次收徒的‘师父代表’,茶学专家学者、临安本地茶企代表及茶文化爱好者共襄盛举,政企学研多方联动,为师徒传承与产业对接搭建桥梁。”浙江农林大学茶学院副院长张帅说。
据介绍,此次收徒仪式既是对“师带徒”传统的延续,让非遗技艺跳出“博物馆”、走进“生产场”,也通过师徒纽带,打通了“技艺传承—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的链条,将非遗技艺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将祝福转化为实际行动,彰显“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共识。
“此次收徒仪式通过严格的传统仪轨与现代产业思维的有机融合,既让师徒传承有了规范载体,守住了茶文化的根与魂,更搭建起‘非遗技艺对接市场需求’的桥梁,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王旭烽认为,这场收徒仪式,既是一次非遗文化的庄重传承,更是一次茶产业发展的有力助推。通过师徒间的手手相教、心心相印,让千年茶技艺得以延续;通过文化与产业的深度绑定,让非遗价值转化为经济动能,最终实现“茶脉永续、茶业兴旺”的双重愿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