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欢迎品尝咱们学校自己做的山楂啤酒!”北京化工大学生工2202班郭子健同学举着透明酒杯,热情地向来往师生推介。这款由师生共同研发的山楂啤酒,在“山楂集市”一登场,便成为北京化工大学第三届山楂文化节上备受瞩目的明星产品。

山楂啤酒。图片来源:北京化工大学
山楂原料采自校园,依托校内教学实践平台——3.6吨啤酒生产线和虚拟仿真系统,实现了从发酵、酿造到灌装的全流程校内完成。山楂果酸度高、成分复杂,项目师生团队反复试验、不断调整麦芽配比,酿出这款果香轻盈、麦香醇厚的特色啤酒。更引人注目的是,团队还创新推出了一款“冰糖葫芦”风味特酿,香甜中带着微酸,极大提升了饮品的层次感和接受度。实践平台指导教师许伟坚表示,依托山楂文化节,学校将专业教学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提升师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
“山楂集市”开集,也标志着本届山楂文化节迎来收官时刻。本届文化节分为4个活动板块:山楂农场、山楂工坊、山楂厨房、山楂集市,同学们可以亲身参与山楂美食从“农场”采摘到“工坊”加工,再到“厨房”制作成品、“集市”集中展示的全流程,亲身体验校园山楂滋味以及文化和艺术的多元魅力。
“小化老师,小化老师,请问山楂都有什么功效”
“同学,我在,山楂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水果,主要功效包括促进消化、调节血脂、抗氧化、保护心血管,同时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等作用……”
信工2401班陈思源同学正在现场与“小化老师”互动。“小化老师”并非一个简单的问答程序,而是学校自主研发的智能体,它基于大语言模型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能够理解师生的复杂提问并给予准确、及时的回应。核心知识库深度融合了学校的专业特色、育人理念等日常思政教育的专门语料,使其回应不仅包含知识性内容,更承载了价值引领的功能。本次山楂文化节首次将其引入户外场景,通过生动清晰的语音讲解、丰富的图文与动画,为师生全面科普山楂从种植栽培到药用价值的方方面面。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化老师”还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生动讲述山楂产业带动区域发展、助力农民增收的真实案例,把思政教育从传统的课堂讲授转变为沉浸式、互动化的体验,实现“红色基因”与“科技思维”的深度融合与同频共振。
山楂集市精心设置了“山楂与科技”“山楂与生活”、“山楂与艺术”三大主题展区,彼此呼应,相得益彰。除了“山楂与科技”区展示的山楂啤酒、AI辅导员等备受瞩目,另外两大板块同样人气爆棚。
在“山楂与生活”展区,冰糖葫芦毫无悬念地成为全场“顶流”。高材2411班的徐涛同学正戴着一次性手套,在食堂师傅的指导下专注地为排队的同学们现场制作糖葫芦。通过学校后勤课堂的培训,他和同学们完整掌握了从挑选山楂、去核串签,到熬糖、蘸糖的全套工艺。
“可别小看这串糖葫芦,里面的门道深着呢”徐涛一边灵活地转动竹签让糖浆均匀包裹,一边笑着说,“熬糖的温度、裹糖的时机都得精准把握。刚才还有老师夸我做的糖衣透亮均匀,比专业的还漂亮!”他举起刚完成的糖葫芦轻轻咬下一口,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自己亲手做的,味道就是不一样,吃起来特别有成就感!”后勤党总支书记付国柱表示,学校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通过沉浸式体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劳动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山楂与艺术”展区,山楂果跃身变为灵动的艺术素材。来自艺术与设计系的指导教师陈玥晗介绍说,“山楂果和枝条形态自然、色彩鲜明,很适合作为创作元素,同学们可以DIY出风铃、装饰画、果雕等众多作品,体验从自然到艺术的升华之美。”手工DIY区的长桌上,散落着精心修剪的山楂枝、鲜艳的丝带与各色彩绳。周围摆放着同学们已完成的山楂枝编花环、果壳拼贴画等作品,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欣赏。活动组织单位负责人郑秀英表示,从手工劳作到AI赋能,山楂文化节的升级不仅是形式的创新,更是学校育人理念的延伸,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这种沉浸式教育比单纯说教更有力量。
山楂文化节是北京化工大学打造的校园四季文化节之一,此外还有春季百花节、夏季荷花节、秋季枫叶节、冬季冰雪节。各节日围绕“五育”结合季节特点动态开展特色文化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拓展知识。学校注重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利用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开展育人工作,把立德树人融入日常校园服务全过程、各环节,推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