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6 16:09:04
选择字号:
守护地球生灵|李松海:从山村少年到鲸豚守护者

 

编者按:

近日,著名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去世,享年91岁。这位用一生努力与野生动物对话的科学家,让人们重新审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她曾说:“唯有理解,才能关心;唯有关心,才能帮助;唯有帮助,才能都被拯救。”

这条哲思,也是很多中国科学家的时空轨迹。李松海20余年倾听着鲸豚的声音,李家堂在恐惧与敬畏中走进蛇的隐秘世界,于秀波以科学视角守护候鸟的驿站,欧阳志云用30多年光阴为大熊猫重构生存版图。他们用科学家的理性与悲悯,在深海、高原、湿地、森林里,与无数生灵对话,让它们被理解、被关心、被帮助、被拯救。

守护,不仅是拯救那些正在消失的生灵,更是对人类文明过度自大的一次校正。这是一条重新出发的回归之路,每一步对我们与它们,都是一次救赎。

三亚海滩上,一头3米多长的短肢领航鲸搁浅在岸边。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研究员李松海和他的同事们把它救回去,放在网箱中照护。几天后,这头鲸还是去世了。

这是李松海几年前遇到的事,但直到今天,回想起这件事,他还是会低头呢喃:“它就这么活生生地在我的眼前死掉了。”

作为鲸豚类动物的研究者和保护者,李松海要经常出海寻找鲸和豚,他遇到过很多让他心碎的画面:有的中华白海豚背鳍被船只螺旋桨划伤,被切成两半或是整个被切掉;有的中华白海豚被圈套住,圈勒进肉里,只要它长大,就逃不脱残疾的命运……

被圈套住的中华白海豚宝宝。受访者供图

与鲸豚相处的20多年里,作为科研人员的李松海,对鲸豚产生了一种超出职业范畴的感情,就连个人微信名都叫“dolphin”(海豚)。

小时候,李松海生活在江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不知道短肢领航鲸、抹香鲸、蓝鲸有什么区别,也不知道海豚、白鱀豚长什么样子。他只是从父母的口中听说过,“海里有像山一样大的动物”。

后来,少年李松海走出山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学习微生物专业。命运的转折发生在毕业后。武汉大学紧挨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2002年,李松海毕业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当时,王丁正致力于白鱀豚的保护研究。跟着王丁,他见到了那头被人类救护并长期饲养的白鱀豚“明星”——淇淇。那时,他才知道“原来长江里还有这种水生哺乳动物”。

“我很幸运,见过活着的淇淇,就在它去世前几天。”李松海说。

2002年夏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存活了22年半的淇淇,因高寿自然死亡。紧接着的秋天,李松海成为王丁的研究生,也由此成为鲸豚的守护者。

李松海读研究生期间正在记录江豚的发声。受访者供图


2007年,李松海博士毕业后,又先后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夏威夷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学习和工作。2012年,获悉中国科学院准备在三亚成立一个新的深海研究所时,他立即回国加入,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以海洋哺乳动物命名的研究室——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以及首个南海鲸类动物资源数据库。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要么待在实验室里,要么“漂”在海上。

在实验室里,李松海带着团队揭示了齿鲸动物声呐系统的发声与听觉机制,在鲸类环境适应与演化机制、生物声学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他常常会小心翼翼地整理一段段鲸豚录音。当音箱里传出鲸类空灵悠扬的叫声时,他的眼神会变得柔和而专注。那些看似冰冷的数据,把他带进了与远洋深处生灵的无声对话。“每一种鲸豚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们是非常聪明的生物。”

在海上,李松海带着团队用各种仪器设备追踪鲸豚的踪迹,收集它们的声音。他们在海南西南海域,首次发现了中华白海豚种群。去年,李松海还作为首席科学家参与了短肢领航鲸生存状况考察,并领导团队完成了南海鲸类关键栖息地研究。

海上,触目惊心的一幕幕,有时会让李松海产生一种无力感。“我们不是不想救,是没有能力救。”李松海深知,即便把这些受伤的生命救助上来,给它们治疗,依然无法让鲸豚种群逃离因人类种种生态破坏行为而带来的生存威胁。他知道,这不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一家科研院所甚至一个国家凭一己之力可以做到的事。

2014年10月21日,李松海(中)等第一次在海南西南海域发现中华白海豚群体后拍下合影。受访者供图


“我们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对这些动物了解得太少。就像中华白海豚,我们最近几年才弄清楚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关系,而有些种群可能只剩下十几头。这些基础问题都对保护工作至关重要。”他指出,太平洋东岸、美国近海等地区对鲸类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积累,而南海和印度洋地区大多数鲸类种群的基本信息几乎一片空白。

谈及目前南海和印度洋鲸类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李松海坦言,这个区域涉及的大多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比较贫穷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老百姓还面临温饱问题,谈鲸豚保护,基本上是没有经济基础的”。

如今,除了在实验室和海上,李松海还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学术类、动物保护的国际会议,以及媒体上。他希望唤醒更多人,让他们喜爱、理解、守护鲸豚,就像他当初在看过淇淇之后就立志成为鲸豚守护者一样。

“鲸豚类动物是海洋里的哺乳类动物。它们和人类一样恒温,也和人类一样用肺部呼吸、怀胎产子、用乳汁哺育幼儿。尽管体形庞大,但它们很少得癌症。它们的心脏供血能力极强,能承受深海的巨大压力。它们的大脑发达,有复杂的语言系统……”在公开场合,李松海常常如数家珍般地讲述这些,努力激发公众对于鲸豚的关心和重视。

他也期待着有一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人类破解鲸豚的语言密码,实现跨物种交流。“那时候,我们或许能真正听懂它们的声音,理解它们的世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高温电催化甲烷高效协同转化发现新途径 流氓行星出现“恒星级”增长
颠覆认知:苔藓植物,真的不简单 中国科大发展“绿氢冶铁”新技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