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6 16:08:24
选择字号:
守护地球生灵|欧阳志云:守护“国宝”家园的“熊猫伯伯”

 

“竹子开花啰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啊星星多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1984年,一首火遍全中国的公益歌曲《熊猫咪咪》,唱出了一些忧虑。当时,四川岷山、邛崃山系及九寨沟等地,大熊猫的主要食物——冷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加之栖息地被人为破坏,大熊猫陷入严重的“粮食”危机。

过去30多年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一直在努力守护大熊猫的栖息地。他被很多人称为“熊猫伯伯”。

在《熊猫咪咪》刚“火”起来时,欧阳志云还是湖南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实习员,工作内容与大熊猫毫无关联。1993年,欧阳志云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与一种名为“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有关。当时,在国内生态研究领域,这是一个小众且前沿的空间分析技术。

同年7月,在一场与生态保护相关的学术会议上,欧阳志云介绍了GIS技术在生态保护上的应用。他的报告当场就吸引了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卧龙保护区)副主任张科文的注意。

“你说的这个技术,能不能用来做大熊猫的栖息地评价?”张科文问。“虽然没人做过,但我觉得可以试试!”欧阳志云答。

一个月后,欧阳志云带着设备走进了卧龙保护区,平生第一次看到了大熊猫活动的痕迹:新鲜的粪便、被啃食的竹枝、林间小径上的爪印。这让他觉得很奇妙,“虽然没见到真身,但知道它们就在不远处”。

这次经历开启了欧阳志云与卧龙保护区管理人员和技术团队长达30多年的合作,也让欧阳志云爱上了中国特有的“国宝”动物。

他们在卧龙保护区建立起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站,给“华华”“美美”等4只大熊猫戴上GPS项圈,每隔两三周,下载一次数据并进行分析。他们还研究大熊猫的粪便,探明它们最喜欢吃的竹子种类,并测量森林里竹子和竹笋的生物量,估算栖息地对大熊猫种群的食物承载力。

大熊猫的很多生活习性被慢慢揭开。他们发现,大熊猫属于“早起型”动物,早上6点到8点进入活动高峰,经过漫长的午睡后,又会在傍晚6点到8点活跃起来;每只大熊猫有不同大小的活动范围;它们会避开牧民牧马的区域;它们最爱的竹子除了冷箭竹之外,还有拐棍竹、玉山竹;它们只在有竹林的森林中活动,几乎不去高寒草甸……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他们为保护区提供了一系列管理“秘籍”,其中包括将耕地恢复为竹林,鼓励当地农民种竹子,然后将新鲜的竹子出售给大熊猫繁育中心。“如此一来,大熊猫的‘早餐’解决了,保护区当地的农民也可以通过种植竹子获益。”欧阳志云笑着说。

有了在卧龙保护区的研究经验,欧阳志云团队又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全国。他们不只是在守护大熊猫的“早餐”,而是在守护大熊猫的“家”。2021年,我国将73个自然保护地整合,将一些隔离的大熊猫栖息地连接起来,形成了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里面栖息着约1300只大熊猫,占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3%。

如今,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扩大、野生种群数量回升,大熊猫不会再出现“早餐”危机。然而,当年那首《熊猫咪咪》里表达的忧虑,始终萦绕在欧阳志云的心头。

“大熊猫的种群在增长,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危险。根据我们过去10年的数据,大熊猫被隔离成了33个种群,互相之间难以交流,影响着种群安全。有些小种群只有两三只大熊猫,面临着灭绝的风险。”欧阳志云说。

这种危机意识,让年过60的欧阳志云依然一年两三趟地往山里跑。“当年,我们的前辈靠着大熊猫的脚印和粪便做调查;现在,我们有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物联网、分子生物学等各种先进技术,数据也更精准。但是,无论技术如何进步,野外考察始终不可替代。科研人员必须到现场去,实地观测、分析。”欧阳志云说。

在欧阳志云看来,野生动物保护,说到底是要管理人类的行为,正如《熊猫咪咪》结尾唱的那样,“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请让我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这句歌词唱出了欧阳志云的心声。栖息地保护之路还长,而守护仍需继续。

欧阳志云(后排右三)与他的研究伙伴们。受访者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江庆龄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高温电催化甲烷高效协同转化发现新途径 流氓行星出现“恒星级”增长
颠覆认知:苔藓植物,真的不简单 中国科大发展“绿氢冶铁”新技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