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名单公布,华东理工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团队获新文科副高组二等奖。
“获奖证书上展示的是个人姓名,书写的却是团队智慧。”站在领奖台上时,课程主讲教师、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粟瑜内心充满感慨。在他看来,法条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关乎每一位劳动者尊严与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制度实践,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育的核心,正是在于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
谈及获奖,粟瑜将其总结为“个人成长和集体荣誉”。
粟瑜表示,通过这次大赛,他得以系统梳理和总结过往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对课程内容和设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打磨。
通过对连续5届、近600名法学本科生进行调研,粟瑜和团队发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存在“吸收难、应用难、创新难”三大痛点。为此,他们针对性地从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课程思政五个方面入手,对传统课堂进行系统性重塑。
为了让学生听得懂、用得上,他们在课堂上架起“法工桥”,邀请工科老师介绍智能时代“AI换人”的技术基础及其发展趋势,“虚拟仲裁庭”“云上谈判间”则让学生贴近实战提升裁判能力与非诉处置能力。此外,课程中专门设置了讲述民生法治先进人物事迹的“劳法先锋”、鼓励学生访谈校园劳动故事的“劳友记”等教学模块,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怀。也因此,学生经常用“实用”来评价粟瑜授课的课程。
成绩背后,也是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推动教学改革和新文科建设的缩影。“备赛期间,学校和学院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团队成员们也经常一起研讨。”粟瑜介绍,学校和学院层面,多次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题培训,专门邀请校内外的教学领域专家,针对参赛课程的设计、教学创新点的提炼、参赛汇报技巧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参赛教师不断优化参赛内容;团队层面,成员们经常开展研讨,反复进行模拟演练,共同攻克筹备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课程录制准备阶段,同学们不仅积极参与,熟练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还主动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新性的教学举措建议,为参赛课程的完善提供了很大帮助。
此次获奖,也是粟瑜多年深耕教学一线的缩影。
课堂之外,粟瑜也积极指导学生参与比赛和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将指导心得总结为责任与尊重两大要点。“责任,意味着我必须基于专业判断,为学生的项目提供清晰的方向性指引,避免他们走弯路。尊重则是在大方向明确后,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倾听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去探索。学生兴趣所在往往就是项目创新可以挖掘的内容。”
每到毕业季,粟瑜也会结合毕业生所需,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我们学校有不少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化工制造、机械制造等特定行业。”粟瑜解释说,“讲座能够针对这些行业特定的法律需求,为他们提供实用的法律知识。”未来,他计划在讲座中增加租房法律问题等更贴近生活的内容,为学生踏入社会提供更全面的帮助。
此外,作为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优秀班导师,粟瑜经常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帮他们找到专业兴趣、厘清就业规划,舒缓成长中的烦恼,并鼓励法学专业学生应该多一些对现实的关怀,关注数据标注工人、平台经济下新型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等议题。
当被问及作为教师最大的心愿时,粟瑜说道:“能够看到学生们带着对法治的信仰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从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作为一名教师能够收到的最好礼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