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4 14:56:25
选择字号:
创新组织模式,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四年“成绩单”

 

2021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正式宣布成立“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以下简称山地网络),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生态环境中心)和西班牙奥马尼亚和卢纳山谷生物圈保护区共同组成技术秘书处。

四年间,山地网络边建团队、边扩圈,逐步发展为“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颇具代表性的专题网络。

今年9月,山地网络又做了两件“大事”。9月15日,为期14天的“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培训班”启动,18位来自尼泊尔、印度、越南等14个发展中国家的保护区管理者与研究人员参与。9月22日至27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期间,山地网络成员受邀作大会报告并分享迄今取得的成果与未来规划。

“目前,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成员单位已超过100个。可以认为,其发展速度已超过成立于2012年第一个建立的海岛与滨海专题网络,成为成员最多的专题网络。”山地网络技术秘书处成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卫华告诉《中国科学报》。

徐卫华。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科研机构+生物圈保护区,开启独特模式

山地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四分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球80%以上的两栖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在山地均有分布,部分物种,如大熊猫等,在野外仅分布于山区。”徐卫华说道。

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山地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5年后,该计划设立第一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随即组建。截至目前,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已达到785个,其中超过六成包含山地生态系统。

同时,山地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当前正面临冰川退缩、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挑战,而这些挑战也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生计。

针对这些共性问题,“人与生物圈计划”着手规划组建山地网络,通过科学研究、缔结战略伙伴关系、创新管理实践和知识共享,来支持全球山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秘书处的选择,则存在两方面的考量——积极性和硬实力。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徐卫华介绍,凭借全面的学科布局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中国科学院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地建设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体系和学术积累。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主动作为,致力于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更多方案。

“山地网络强调要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力量,以合理、持续的方式,保护和利用全球生物圈资源,协调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徐卫华表示,山地网络秘书处创新性地采取“科研机构+生物圈保护区”的独特管理模式,通过建立需求导向的联合科研平台、技术转移通道和本地知识共享体系,实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的深度融合,提高山地生物圈保护区作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室的能力。

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成立以来,中国和西班牙深度合作,多举措同时发力。如制定阶段性战略行动计划,明确发展方向和路线图;每年召开年会,商讨年度目标与任务;广发英雄帖,吸引成员单位加入山地网络;积极组织开展培训,与全球共享先进技术与经验。

凭借这些努力,山地网络的成果初步显现,已成为各成员国交流生态环境治理经验,以及探索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窗口。徐卫华介绍,在提升大众对山地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知、监测气候变化影响并提供政策支持、促进知识交流和能力建设、利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量化生物圈保护区成效等方面,山地网络均对生物圈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生物圈保护区既是生态保护先进技术的实验基地,又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载体。”徐卫华强调。

“要想保护生物圈,首先需要了解我们的保护对象。”徐卫华说道。当前,我国正在综合运用遥感技术、人工智能(AI)、无人机、机器狗等多种技术手段,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智慧调查与监测系统,对生物圈保护区探索开展“摸底调查”,为生物圈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徐卫华同时指出:“生物圈保护区注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解决当地百姓的生计问题。这不完全是科技可以解决的,还需要学习好的理念、探索好的做法。”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欧阳志云提出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概念,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依据。

“9月份培训的时候,我们也在介绍武夷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经验。”徐卫华回忆道。

针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丰富、面积广阔、物种活动性强等特点,武夷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与我们合作,构建了网格化调查与监测体系。自此,以往人“跑不过来”或者“进不去”的地方,有了数据积累。同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撑下,我们的科研团队专门开发了全物种识别的APP,使得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巡护人员可以参与调查记录。摸清了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家底之后,则可以进行动态评估保护管理成效、支撑当地网格化管理、推演未来发展趋势等工作。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茶叶品质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而好茶叶则代表着更高的收入。“生态环境好了,当地百姓收入得到提高。百姓收入高了,更愿意保护好当地环境,可持续发展才能做得更好。”徐卫华说道。

以人为本+创新驱动,打造网络典范

“我们有三项任务特别重要。一是推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研究和监测,二是将山地生物圈保护区打造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基地,三是将科学技术与当地知识融合以实现可持续管理。”

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期间,徐卫华向“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全球同僚们,介绍了山地网络接下来十年的重点工作——这也是成员单位的共识。

首先,将山地网络打造为“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典范,确保所有山地生物圈保护区到2035年,均能全面展示自然对人类健康、文化等方面的贡献。“我们认为,通过进一步应用和推广GEP概念,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将有助于让地方政府和当地社区得到实惠。”

其次,推动包容性治理体系。到2030年,山地网络将建立透明、共同参与式的治理机制,将科技力量、地方传统文化、居民智慧共同纳入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中。徐卫华认为,山地网络技术秘书处独特的工作模式有着天然的优势,有潜力把这件事做好。

最后,确保政府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保护区当地社区发展。“我们希望,到2035年,当地社区管理者和居民能够全面参与保护区建设和发展中。”徐卫华补充道,“我们推荐以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的形式为牵引,来筹集相关资金。同时,我们也将利用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平台开展培训,提高学员的素质,进而提高保护区当地民众的保护意识和管理能力。”

“目前,山地网络正在积极申请项目,吸引更多科研机构和生物圈保护区加入。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推动AI等新技术在保护区内推广使用,提升保护和管理成效。”徐卫华最后说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高温电催化甲烷高效协同转化发现新途径 流氓行星出现“恒星级”增长
颠覆认知:苔藓植物,真的不简单 中国科大发展“绿氢冶铁”新技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