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丹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3 11:37:36
选择字号:
第十六届创新发展论坛专题活动在大连举行

 

10月11日,由中国科学报社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广东省艾思信息化学术交流研究院承办、科学网与艾思科蓝支持的“第十六届创新发展论坛专题活动及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在大连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作为第十六届创新发展论坛的专题活动之一,以“能源与动力工程未来展望”为主题,聚焦能源与动力工程在现代科技与工业中的重要角色及其跨学科的应用前沿,旨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来自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会。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论坛由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鞠思婷主持。主办方供图


中国科学报社党委副书记王维佐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如何实现能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储存、转化与利用,始终是全球关注的重大议题。他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搭建科学家交流平台,促进研究成果、学术思想与实践经验的深度共享。

中国科学报社党委副书记王维佐致辞。主办方供图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轶在致辞中表示,大连理工大学在能源与动力学科领域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当前,该学科发展正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本次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他期待与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凝聚共识,产出更多高质量思想成果,共同推动学科建设与行业进步。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轶致辞。主办方供图


在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舫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为切入点,作了题为《窄带隙有机受体光伏材料》的学术报告。他系统介绍了用于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窄带隙小分子受体光伏材料、窄带隙有机后结的钙钛矿/有机叠层太阳电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在提升光电转换效率、推进产业化应用方面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舫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郭万林在题为《智·能协同,开创未来》的报告中,探讨了如何通过“智”与“能”的深度融合,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范式。他以水伏效应为例,介绍了其团队在利用自然水循环过程中捕获电能方面的进展,并进一步展望了智能—材料—能源一体化协同的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郭万林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张明明在《AI赋能风能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报告中,结合我国风电发展现状,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风能领域的融合应用。他分享了如何借助数字孪生、大数据、云计算、5G与物联网等技术,进一步推动智能风电功率预测、风电场选址优化及集群运维管理等方向的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张明明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此外,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设置了特邀报告和口头报告环节,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者,就能源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创新发展论坛由中国科学报社与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于2010年共同发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任首任主席。论坛长期聚焦前沿科学问题,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六届,是我国科技交流领域的重要平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流氓行星出现“恒星级”增长 颠覆认知:苔藓植物,真的不简单
中国科大发展“绿氢冶铁”新技术 我国科学家突破片上纳米尺度光操控难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