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1 16:46:29
选择字号:
丝路聚英才,科技映天山

 

金秋九月的天山南北,瓜果飘香与戈壁豪情交织成动人的画卷。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由中国科协主办的“丝路聚英才,助力辉煌70年”中央媒体新疆行活动拉开帷幕。


连日来,记者先后走进昌吉州呼图壁县、吐鲁番市、哈密市,探访田间地头的“科技小院”、沙漠深处的“植物方舟”、戈壁滩上的“数字算力枢纽”,在科研人员的坚守与创新中,见证科学技术如何为边疆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坚实根基。


田间实验室里的“饲草革命”


“这是分根区交替地下滴灌的示范田,同样的苜蓿品种,用这种技术不仅每亩节水30%,产量还能提升23%。”


在一片紫花苜蓿田里,新疆呼图壁苜蓿科技小院首席专家、新疆农业大学副教授张树振蹲在田埂上,手里摩挲着绿油油的苜蓿叶,向记者介绍。


该科技小院2022年7月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三部委批准建设,由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牵头,联合新疆呼图壁种牛场有限公司、中广核呼图壁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共建,现有13340平方米试验与示范用地,4570平方米科研教学用房内,4间现代化实验室。


这座“田间实验室”,自诞生起就带着“解民生难题、助乡村振兴”的使命。


“新疆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但长期面临优质饲草短缺、水肥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张树振一边带领记者查看沼液水肥一体化试验田,一边回忆小院建设初期的场景。


“刚来时,很多牧民还在用传统漫灌方式种植苜蓿,不仅浪费水,土壤盐渍化还越来越严重。”驻院的6名导师、12名硕博士生,每天泡在田里,从土壤采样到设备调试,一点点摸索适合当地的技术方案。


经过两年多的攻关,小院团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沼液水肥一体化技术,确定200~400公斤/亩的最优施用量,让苜蓿干草增产23.38%的同时,土壤有机质提升11.57%,彻底解决了当地奶牛养殖粪污污染的难题;“两灌一保”沙地种植技术,在2000余亩示范基地实现亩产提高18%,让曾经的弃耕地变成了“饲草粮仓”;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更让苜蓿种子亩产提升60.78%,有效缓解了新疆国产草种不足的问题。


“科技不是纸上谈兵,要让农牧民实实在在尝到甜头。”张树振告诉《中国科学报》,小院成立以来,已举办饲草生产技术培训15场次,开展田间观摩3次,依托全国科技小院管理平台发布日志150篇,累计培训农牧民1000余人次,推广技术4项,辐射带动苜蓿生产2万余亩。


种植大户钱志明租用的600亩苜蓿地全部采用了小院技术:“以前大水漫灌,亩产一吨‘顶天’了,现在改成地下滴灌,不仅节水省工,一个人就能管600亩地,而且产量和质量都提升了。”

张树振(右二)与同事正在为钱志明(左二)讲解田间情况。张楠摄


  ?

“让科技的种子在边疆生根发芽,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张树振说。


沙漠中的“植物方舟”


“这里海拔-76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植物园,夏天地表温度能超过80℃,年均降水量只有16.4毫米,但我们在这里保存了700余种荒漠植物,其中43种是珍稀特有种。”


火焰山脚下,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下称新疆生地所)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像一颗翡翠镶嵌在流沙深处,研究员潘伯荣带领记者走过铺满沙砾的步道,所见的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习性,他都如数家珍。


打开潘伯荣履历,仿佛翻开一部新疆荒漠生态保护的发展史:20世纪70年代初,他和同事们应地方政府邀请来到吐鲁番,参与吐鲁番红旗治沙站(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前身,1972年正式建立)的建设,面对“沙进人退”的严峻困境,他们的团队种下第一片防风固沙林;此后,他长期投身荒漠植物引种驯化工作,从准噶尔盆地的沙漠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足迹遍布新疆的荒漠戈壁;如今年逾古稀,仍然坚持到园里查看植物生长情况,指导青年人员开展研究。


“刚到吐鲁番时,这里全是流动沙丘,大风一刮,沙子能把房子埋半截。”潘伯荣回忆,“我们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把沙子挡住,留下一片绿色。”


他们一点点将梭梭、柽柳、沙拐枣等耐旱植物引入植物园,建成了中亚荒漠植物资源(物种、基因)储备库。


如今的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占地150公顷,坐落在盆地腹心经过治理的流沙地上,因“低、干、热”特点闻名于世,已成为中国荒漠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基地和国家科普教育基地。


园区内,87科385属的植物错落生长: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肉苁蓉破土开花,距今已有数百万年历史的残遗种沙冬青迎风绽放,艾比湖沙拐枣、白花柽柳等21种新疆特有植物在这里得到有效保护。

潘伯荣整理标本时,地上散着一张《中国科学报》。受访者供图

  ?

50余年来,潘伯荣的科研成果早已融入新疆的生态保护实践。 “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和沙漠打交道,和植物交朋友。”潘伯荣说,“现在年轻一代科研人员比我们更有能力,相信他们能把这片‘植物方舟’守护得更好。”


戈壁滩上的“数字引擎”


“大家看这个实时数据:哈密到伊吾往返400公里,数据传输时延小于2毫秒;哈密到郑州往返4800公里时延小于29毫秒;即便是到重庆,往返7844公里,时延也只有34毫秒,抖动小于0.5微秒,丢包率为零——这就是我们自主搭建的基于V2V协议的城市算力网,真正实现了‘疆算全国用’。”


东疆哈密,昔日“驼铃悠悠”的丝路重镇,如今化身“算力”新赛道。伊吾县天山智谷先进计算集群的监控大屏前,能源算力融合(哈密)研究院副院长李潮指着跳动的数据流,向记者介绍项目成果,眼神里满是对边疆数字产业未来的期待。


李潮与哈密的结缘,始于2023年的一次调研。


那时,他已拥有丰富的数字领域经验,受国家信息中心相关部门委托,带队到哈密调研风光资源及算力产业可行性,“新疆的广袤土地、丰富资源,还有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故事,让我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这里太适合发展绿色算力产业了” 。


当年7月,李潮带领团队常驻哈密,与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联合成立能源算力融合(哈密)研究院。他牵头的首要任务,就是结合哈密优势制定算力产业发展规划。


哈密市是国家确定的国家级综合能源基地,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3.03亿千瓦、太阳能资源技术开发量32.09亿千瓦,已并网电力总装机2597.65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65.8%。


而伊吾县,全年平均气温4.5℃,地质结构稳定,能有效降低数据中心能耗PUE、CUE水平——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哈密成为建设大型融合算力中心的绝佳区域。


“传统互联网在跨区域数据传输中,常面临时延高、抖动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这是‘东数西算’工程落地特别是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关键障碍。”李潮及团队引入了视联动力公司研发的国产自主可控V2V协议体系,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


在此基础上,哈密市在2024年初建成了哈密伊吾融合算力中心暨三网合一算力网示范项目:按智算、超算、通用计算全类配置,包含8台智算服务器、80个超算节点和100台通算服务器,总算力约150PFlops,在北京、重庆、郑州等地开展了广泛的算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实现了哈密市算力产业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


如今,哈密算力产业已进入加速发展期:2024年4月,哈密市新质生产力重大产业招商签约大会,现场签约算力耦合新能源产业项目6个,总投资额达210亿元;天山智谷先进计算集群二期项目已完成建设,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总投资7.65亿元,已上线先进算力2万PFlops,总算力规模可达6万PFlops,绿电比例超过60%……

李潮与研究院志愿者研讨志愿者大模型开发,推动西部志愿者留疆。受访者供图

  ?

“从‘送煤送电’到‘送算力’,哈密正在实现传统能源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李潮表示,“未来,我们还要对接量子计算机构,实现量算、智算、超算和通算的‘四算融合’,同时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广泛应用,将哈密打造为‘一带一路’算力经济先导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城市,为新疆高质量发展贡献数字力量。”


从呼图壁的田间地头到吐鲁番的沙漠绿洲,从哈密的数字算力中心到正在崛起的零碳产业新城,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在各个领域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创新故事,让科技之花在天山南北绚丽绽放。而天山脚下的科技故事,仍在继续书写新的辉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科学家突破片上纳米尺度光操控难题 科学网2025年9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利用科技打赢盐碱地“逆袭战” 气候变化使亚马孙雨林树木长得更加高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