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土壤微生物生态进化领域取得新进展,揭示了微生物群落如何通过调整基因组特征、生活史策略和能量获取方式来维持其在自然干旱梯度上的功能活性,为人们了解土壤微生物组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提供了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上。
干旱化是本世纪最具挑战性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陆地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功能。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这些影响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加速。然而,关于干旱条件下微生物群落调控的现有知识,仍然不足以充分解释其动态并建立全面的联系。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沿着自然干旱梯度收集了土壤样本,通过利用宏基因组测序衍生的微生物基因组与培养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自然干旱梯度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态进化策略。
网站截图。
?
结果表明,最普遍的微生物是代谢通用的好氧菌,它们可以利用多种能源来支持有氧呼吸、碳固定以及氮(N)、磷(P)与硫(S)循环。在更干旱的生境中土壤微生物表现出与能量消耗减少相关的基因组特征。
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微生物对有机能量的利用降低,而对大气痕量气体氧化的依赖增加,这种能源利用的转变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下降密切相关。随着有机碳沿干旱梯度的降低,痕量气体氧化微生物(专一痕量气体氧化微生物和多种痕量气体氧化微生物)的丰度显著增加,而非痕量气体氧化微生物的丰度则下降。
此外,利用痕量气体氧化作为能源的微生物主要是基因组较小的寡营养微生物。相比之下,具有较大的基因组大小的富营养微生物在有机能源利用中占主导地位。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gcb.7049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