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是常见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具有侵袭性强、易转移等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近日,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裴佩指导本科生团队在放射免疫治疗领域取得突破:研发的一种新型“产氧纳米酶”在前期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肿瘤放疗增敏与免疫协同治疗效果,为直肠癌等实体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放疗是当前直肠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疗效常受到肿瘤缺氧微环境的限制。缺氧会降低放射线诱导的DNA损伤效率,削弱放疗杀伤作用,成为肿瘤放疗抵抗的重要因素。此外,放疗诱导的免疫反应具有“双刃剑”效应,部分患者疗效受限。因此,解析肿瘤氧微环境(TOME)与免疫微环境在放疗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对其进行调控,将为放射治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提供新视角。
为此,团队设计并制备了锰离子掺杂的金-铂纳米酶包被的氧气调节剂,即产氧纳米酶,来重塑肿瘤氧微环境。该纳米酶可以高效分解过氧化氢在肿瘤部位持续产氧,改善肿瘤氧微环境并增强放疗效果。同时,肿瘤氧微环境的改善可逆转放疗后PD-1+T细胞的耗竭状态,增强T细胞功能。此外,产氧纳米酶释放的锰离子能协同放大放疗介导的免疫信号通路,激活自然杀伤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裴佩介绍,这种基于肿瘤氧微环境重塑的放射免疫治疗策略不仅能够有效消除原发性实体瘤,还可抑制肿瘤转移,为深入探索放疗与免疫治疗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和潜在治疗靶点。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研究由本科生科研团队主导,成员们分工明确,协同推进。“从纳米材料设计、药物递送机制研究,到动物模型构建与免疫机制验证,团队完整地完成了从材料开发到体内评价的全链条研究,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难题。”裴佩介绍,本科生不仅是执行者,更是创新的主力军。他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具备了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这对未来医学科研极为重要。
“科研过程虽然艰辛,但能将实验成果用于未来转化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放射医学专业本科生何青说。
下一步,裴佩课题团队将继续推进产氧纳米酶平台的临床前研究,拓展其在肺癌、乳腺癌等多种实体瘤中的应用前景,为我国肿瘤综合治疗技术的自主创新贡献力量。
论文相关信息: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0280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