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准阐释“瘀血”本质,上海中医药大学团队
破解脑损伤病理机制 |
|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员梁倩倩、教授王拥军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论文,系统揭示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聚焦于致死率达45%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人员从中医“血瘀证”理论出发,2020年该团队也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论文,首次发现发病后4小时内,硬脑膜淋巴管可将脑脊液中的红细胞引流至颈部淋巴结。该发现突破了传统认为24小时后才开始清除瘀血的认知。
本次研究通过建立两种蛛网膜下腔出血小鼠模型,运用单细胞RNA测序等技术,深入揭示了脑损伤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取得三项关键发现:一是证实下颌淋巴结在脑损伤中起关键放大作用;二是明确淋巴管内皮细胞可吞噬降解红细胞;三是锁定蛋白酶CTSS为核心作用靶点。实验显示,阻断CTSS功能可显著缓解神经炎症。
该研究依托中医骨伤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平台,在国医大师施杞教授长期指导下,将石氏伤科“气血理论”与现代科研方法相结合,从分子层面阐释了中医“瘀血”理论的科学内涵。
相关论文:10.1038/s41467-025-63544-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