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张杨,黄伶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9 16:11:00
选择字号:
百年自旋·四海共聚
第二十六届国际自旋物理大会在青岛召开

 

9月22日,第二十六届国际自旋物理大会(SPIN2025)在青岛开幕。大会旨在促进自旋物理领域内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交流,分享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中自旋相关效应的最新成果与进展,推动该学科及其科研队伍的不断发展。

国际自旋物理委员会主席、意大利费拉拉大学教授Paolo Lenisa,国际自旋物理委员会委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Haiyan Gao,国际自旋物理委员会委员、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研究员Alexey Guskov,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等出席会议。本次会议设大会报告和12个专题分会场,国内外3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李术才致辞

李术才致辞表示,国际自旋物理大会是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今年,恰逢基本粒子自旋概念提出100周年,也是联合国“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国际科研合作。

李术才介绍,山东大学在重离子碰撞自旋物理研究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我国理论学者、山东大学教授梁作堂与合作者发现了重离子碰撞中整体极化效应,被大型国际合作实验证实,这个发现表明强相互作用中存在自旋轨道相互作用,为深入研究和认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新物质形态的演化和性质提供理论和实验新路径。

会上,薛其坤做了题为《从自旋的发现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公众报告,阐述了我国学者对自旋物理的贡献,展望了自旋物理的广阔前景。

大会现场  

自旋作为粒子的基本属性,对当代物理学多个分支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国际自旋物理大会由国际高能自旋物理大会与国际核物理极化现象大会合并而成。在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领域,这是唯一由国际自旋物理委员会组织的系列国际会议。

国际自旋物理大会每两年举办一届,目前已成功举办二十五届,分别由杜克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承办,这是第二次在中国举办。

近年来,随着我国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事业的持续进步,自旋物理研究也取得了显著发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理论上,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实验方面,依托我国BESIII实验以及参与的RHIC-STAR、LHC等国际实验合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发展态势良好。

参会人员合影  山东大学供图


据悉,山东大学是我国最早加入STAR自旋物理实验的单位之一,在核子自旋结构实验研究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科技打赢盐碱地“逆袭战” 气候变化使亚马孙雨林树木长得更加高大
最新研究发现土卫二或可支持生命存在 天问二号传回自拍照,身后是地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