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的研究发现,每个人都可能经历5种睡眠类型中的一种,而这些类型反映了睡眠如何影响健康。
过往研究表明,睡眠与认知、心理健康以及心脏病等生理状况之间存在关联。但这些研究往往只着眼于睡眠的某一方面,比如睡眠时长或睡眠质量。
为此,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的Valeria Kebets和同事分析了7个睡眠相关因素与118项其他指标之间的关联。7个睡眠相关因素包括睡眠满意度、使用助眠药物情况等,118项其他指标包括认知情况、药物使用情况、心理健康状况等。
研究人员收集了770名年龄在22至36岁之间的美国健康成年人认知测试、睡眠调查和脑部扫描等的数据,并分析确定了5种不同的睡眠模式。
第一种睡眠类型表现为普遍的睡眠不佳和心理健康状况差,即存在睡眠障碍、睡眠满意度低、入睡时间更长,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容易愤怒、恐惧和感受到压力。这种睡眠模式的参与者的大脑扫描结果显示,负责自我反思的网络(如颞顶联合区网络)与负责注意力和任务的网络(如躯体运动网络和背侧注意力网络)之间的连接性降低。研究人员指出,这可能表明大脑内、外世界转换能力受到了干扰。例如,这类人可能会反复思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忽略外部环境。
处于第二种睡眠类型的人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尤其是在注意力方面存在问题。但他们不存在睡眠障碍,总体睡眠状况良好。“我们认为这可以用睡眠适应性来解释,虽然心理健康状况更差,但不一定影响睡眠。”Kebets说。符合这种模式的人群缺乏第一种模式表现出的大脑连接模式。这表明上述大脑连接模式与睡眠问题有特定关联,而非整体心理健康状况。
在第三种睡眠类型中,使用助眠产品与记忆力和情绪识别能力之间存在关联。情绪识别能力指通过表情或肢体语言等线索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符合这种睡眠模式的人,视觉、记忆和情绪相关的脑区连接性有所下降。
第四种睡眠类型的特征为每晚睡眠不足7小时(最低建议睡眠时长),这导致参与者在情绪处理、语言和社交技能方面的认知测试中,准确性降低、反应时间变长。这种类型的睡眠还与更具攻击性的行为以及大脑网络间连接性增强有关。过去对睡眠不足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连接性增强现象,表明这是睡眠不足的标志。
第五种睡眠类型的人也具有攻击性行为,其特点是存在睡眠障碍,比如夜间多次醒来。这与语言处理能力下降、工作记忆能力变差,以及焦虑和药物滥用等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迹象有关。
“睡眠与认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药物使用以及诸多身体机能都有关联。”Kebets说,上述发现有助于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睡眠与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
不过该研究也有局限性。Kebets指出,并非所有参与者都能完全归入某一个睡眠类型,而且他们只发现了睡眠类型和特征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找到因果关系证据。此外,该研究未包含其他人种睡眠状况的数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30033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