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晓,李嘉茵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27 11:46:54
选择字号:
全球PM2.5流行病学研究助力健康政策调整

 

大气细颗粒物(PM2.5)被认为是影响全球公共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以下简称重大研究计划)支持下,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基于全球六大洲、24个国家的652个城市12亿人口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PM2.5的剂量效应曲线。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性分析了PM2.5暴露与居民死亡率的关系,提供了全球视角的科学证据。研究也发现了不同国家间PM2.5健康影响差异显著,强调了地区特异性解决方案的必要性。令研究团队感到自豪的是,放眼全球,这项研究为世界卫生组织(WHO)修订全球空气质量基准值提供了关键支撑,促使其将PM2.5的日均基准值从25微克/立方米降低至15微克/立方米。相关研究数据多次被引用于WHO全球空气质量指南的修订工作中。

据了解,在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基于我国272个城市4亿居民的人群队列系统表征了我国PM2.5污染健康危害特征,首次在高时空分辨视角下解析了我国本土化的PM2.5剂量效应曲线。由该曲线可知,随着PM2.5污染水平降低,健康效益增加,但是在PM2.5浓度低于50微克每立方米之后其变化的斜率逐渐变陡峭,意味着进一步降低其污染水平,收获的健康效益将进一步增加。

此外,中日友好医院王辰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院士等团队通过我国大人群队列系统研究了PM2.5与多种疾病不良健康结局(如慢阻肺、早产)之间的具体暴露反应关系。

阚海东介绍,在人群水平厘清PM2.5的健康危害,可以指导我们提出健康导向的PM2.5污染防控策略,而下一阶段我国的PM2.5防控也将从质量达标向健康导向转变。比如,2022年,我国修订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标准由75微克/立方米降至50微克/立方米,显著提升空气质量管理目标。上述研究成果为此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此外,研究团队也从人群队列研究视角开展了不同健康干预的研究,比如系统解析了城市人群和农村人群、使用传统燃料和清洁燃料人群等PM2.5暴露反应关系的变化情况。

面向未来,研究团队期待持续制定更精准的地区特定策略和健康防护措施,加强对PM2.5长期慢性影响的理解与应对能力,助力全球实现健康导向的污染防控目标,为公众健康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捕捉到蓝色恒星群 石油开采可能引发了英国100多起地震
赠书|用数学思维理解世界 超薄材料创造磁性之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