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张秀兰团队同合作者,基于大样本队列的3年纵向数据报道了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中盘周视神经纤维层(pRNFL)和黄斑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mGC-IPL)的变化特征,为临床上早期诊断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提供重要标志物。1月20日,相关长文论著在线发表于《眼科学》(Ophthalmology)。
高度近视是全球流行的致盲性眼病,据统计,2000年全球约有1.63亿人患有高度近视(占总人口2.7%),而预计到2050年将会增长到9.38亿人。高度近视是青光眼发病的高危因素,研究表明高度近视患者发生青光眼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92~7.3倍,且高度近视往往伴有与青光眼类似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导致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pRNFL及mGC-IPL厚度是青光眼诊断与随访必不可少的检查。然而,目前关于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中各象限的pRNFL及mGC-IPL变化模式尚不清楚。
该研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基于研究团队建立的高度近视与青光眼的大样本队列,对3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随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共纳入243名受试者的243只眼,分为高度近视、不合并高度近视的开角型青光眼及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三组,对比了三组中的各象限pRNFL及mGC-IPL厚度的年变化速率(μm/年)。结果显示,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组的颞侧pRNFL年变化速率显著快于开角型青光眼组,而两组间各象限mGC-IPL年变化速率无明显差异。
进一步分析了开角型青光眼与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组的各象限pRNFL及mGC-IPL厚度的年变化百分速率(%/年),发现与开角型青光眼组不同,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组的pRNFL在下方和颞侧区域的变化百分速率更快,同时在鼻下方区域的mGC-IPL变薄更快。这一变化特征也在伴视野进展的开角型青光眼与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眼中被观察到。
基于上述结果,文章提示开角型青光眼和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眼的pRNFL及mGC-IPL的各象限变化模式不同,其中颞侧pRNFL快速变薄可作为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物。同时,文章报道了眼轴稳定的高度近视眼的生理性pRNFL和mGC-IPL变薄速率,为判断高度近视眼中的青光眼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指标进展提供参考值。
值得一提的是,张秀兰团队长期致力于解决高度近视与青光眼鉴别诊断这一难题。为此,张秀兰于2019年率先牵头与来自7个国家的13名高度近视、青光眼、流行病学专家组建了全球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协作组,开展系列临床研究,以期为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这一类型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坚实的循证医学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ophtha.2025.01.014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