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影像技术对保障人类生命健康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这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前沿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表示,分子影像学在全球各国发展不平衡。人类社会发展与全球科技合作密不可分,亟需达成全球共识,推动这一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1月18日,欧洲核医学会官方会刊《欧洲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在线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分子影像领域全球科学合作的莫干山国际共识》(以下简称《莫干山国际共识》)。共识提出,面对全球健康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全球合作以应对人类卫生健康重大问题,推动分子影像学发展。这一全球共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达成。
人类卫生健康挑战期待全球科学合作共识
世界分子影像学会前任主席、复旦大学教授田梅告诉《中国科学报》,发达国家对分子影像领域的资金投入呈持续增长的势态,在促进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治,生命科学研究的提升,以及新药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PET分子影像技术已经成为寻常百姓的疾病检查手段,极大促进了人民生命健康水平的提升。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是最先进的分子影像诊断方法。“PET分子影像是从生物化学改变的角度来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突破传统解剖形态影像方式的局限,可实现无创、在体的疾病代谢和分子可视化的前沿科技。”田梅介绍,该技术具备易于观察,判断准确的特点,它的研发与普及,已经促使乳腺癌、癫痫病灶等疾病的检出率大幅提高,是实现“精准医学”的关键一步。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源投入不足,相关学科基础薄弱,起步较晚等原因,PET分子影像研究的差距还很大。
分子影像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涉及核医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物理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田梅指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必须不断地拓充团队,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协作。目前国内的分子影像设备基本已与国际接轨,但国内外的差距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差距。
此外,“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分级与疗效判断是PET分子影像应用的主要优势领域,是最能体现PET分子影像价值的领域,因此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浙江大学教授张宏说,其他进展较快的领域包括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心血管疾病的疗效预测等。这类疾病本身就综错复杂,开展分子影像学相关精准诊疗就更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多学科基础。
近年来,分子影像学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深度拓展。“分子影像在新药研发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PET分子影像研究新药的药代动力学。”日本分子影像学会理事长、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教授Yasuyoshi Watanabe说,通过观察体内微小计量新型药物的时空动态演变过程,可以发现这种药有可能对哪些器官或者组织会有潜在的安全性影响。
分子影像技术可以帮助药物研发者在活体内“看到”药物的在体时空生物学动态变化,筛选掉那些对人体重要器官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同时对于用药时的给药方式、药物剂量、用药间隔等,进行量化和预判。“这样可以在药物研发早期就做出筛选,大大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田梅说。
德国科学院院士、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Markus Schwaiger提出,分子影像技术不仅仅擅长诊断,更重要是可以指导治疗。在每一个治疗方法中,从病人筛选到疗效的早期评估,治疗方案是否有效,到最后的随访跟踪,分子影像可以贯穿疾病治疗的全过程。
田梅说,利用分子影像技术可以实现从药物研发,到疾病精准诊治以及疾病治疗预后判断等患者管理全过程。这是一个需涵盖多领域、交叉多学科、协同多地区的系统性工程,亟待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分子影像的全球一体化发展。
“如何培育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如何开展多学科攻关研究?如何实现学科融合融通?如何开展国际多中心合作?这些都是各国分子影像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田梅说。
连续20年举办会议国际大咖多次参会
《莫干山国际共识》的达成,源于3个月前在浙江杭州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
2024年10月27日,在第20届杭州国际分子影像大会上,世界分子影像学会主席、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教授Charles Manning指出,分子影像已为变革科研范式和改变医疗模式带来可能。
与会的各国分子影像学专家们纷纷表示赞同,并展开了热烈的专题讨论。
“杭州国际分子影像大会已经举办了20届,作为一个年度性高峰论坛,论坛的特点之一就是达成有前瞻性布局的国际专家共识。”作为大会共同主席,田梅告诉《中国科学报》。
中国分子影像学领域的发展与世界同步。“杭州国际分子影像学大会(HIMIC)在分子影像领域为中国连接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大会主席张宏说,自2005年以来的20年间,大会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瑞士、奥地利、日本、韩国和芬兰等世界各地的200多位医学、医学影像学、化学、物理学、药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和3000余名专家学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院长柴之芳表示:“这些杰出的多学科专家汇聚一堂,交流学术进展和前沿发展,使大会成为中国在分子影像领域面向世界、连接世界、与世界携手共进、推动共同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Manning已经是第2次来参加HIMIC。他说,近年来,中国在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这体现在中国开发的新型放射性药物数量不断增加,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迅速增长。在核医学、放射医学、超声医学等重大国际专业会议上,都有大量中国专业人士积极参与,这反映了中国分子影像学的快速发展。
而连续3次参加HIMIC的欧洲核医学会前任主席、意大利圣拉斐尔生命健康大学教授Arturo Chiti说,HIMIC是中国分子影像领域综合性、前瞻性的国际盛会。多次来访让他感到,中国政府特别支持核医学和分子影像学的发展,制定了许多重大科研项目和资助,推动了中国分子影像学的发展和进步。
领衔国际研究奠定共识基础
中国科学家团队在分子影像学研究领域持续深耕,为此次领衔国际共识的达成奠定了基础。
早在10年前,田梅带领的浙江大学团队就采用PET分子影像手段,在小儿癫痫患者中实现了世界最好水准的癫痫灶检出率。2021年,他们领衔制定了全球首部基于PET分子影像技术的儿童癫痫精准诊断国际专家共识与临床实践规范,对儿童癫痫患者的PET/CT检查全过程做出了详细规范,填补相关领域指导性文件的空白,对提高儿童癫痫早期诊断准确率、制定合理治疗策略等具有重大意义。
2022年,田梅团队领衔制定了国际首个靶向Tau蛋白的PET分子影像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国际专家共识,以及新版PET分子影像的淀粉样蛋白阿尔茨海默病诊疗国际专家共识。
2024年,田梅领衔美国、瑞士、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家权威专家与国际学术组织,主持制定国际首个《靶向突触前多巴胺能的帕金森综合症PET影像诊断国际专家共识》,为帕金森综合征疾病诊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宏说,围绕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精准诊断的临床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创新分子影像技术、方法和理论,研制高效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将有助于解决临床诊治面临的难题。这些重大疾病的PET分子影像诊断国际共识指南的形成,有利于规范PET分子影像检查标准化应用,推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惠及全球更多患者的精准诊治。
《莫干山国际共识》由17位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子影像学、临床医学、生命科学、化学等专家共同发表。他们呼吁各国学者携手合作,促进国际教育合作、科技人才交流、全球科学合作以及国际基金合作申报,以实现分子影像领域的全球协同与共同进步。《莫干山国际共识》旨在为加强和有序开展分子影像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建议。
“落实这一共识需要世界各地学术组织、专业人士和其他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来自全球分子影像领域参与者的积极推动和参与。”田梅说。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00259-024-07040-x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