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高召兵领衔的“糖测序联合攻关团队”,联合南京大学教授龙亿涛团队,成功开发了糖苷酶辅助的纳米孔糖测序新策略,首次完成十个连续糖组成单元和糖苷键的准确解析,准确率达98%以上,并提出了“反向测序”原理,基于水解前后电信号的特征性变化进行序列判读和解析。1月2日,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糖分子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结构复杂性决定了其功能多样性,但当前的糖结构解析技术难以满足高效、精准的糖序列解析要求。纳米孔技术是一种单分子传感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时空分辨率、低成本和便携性等优势,已成功用于核酸测序,且在多肽和蛋白测序中展现巨大潜力。然而,聚糖单元的理化性质与核酸和蛋白相比差异较大,结构更为复杂,采用纳米孔进行糖测序更具挑战性。
基于糖测序联合攻关团队前期设计的α-溶血素突变体M113R/T115A纳米孔作为传感器,攻关团队通过系统优化并提高了糖分子检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团队以链长为十糖的poly-LacNAc为模式糖链,用两种特异性外切糖苷酶组成水解酶体系,将糖苷酶水解反应与纳米孔传感偶联,开展糖链序列信息的解读。该策略无需严格控制易位速率,克服了传统纳米孔链测序应用于糖序列解析中的部分缺陷,显著降低了测序复杂性,同时充分利用了外切糖苷酶的高效性、特异性和纳米孔传感器的灵敏度推导糖序列信息。
进一步地,受物理学中“逆问题”模型的启发,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反向测序”原创测序策略,避免了对单糖和复杂糖分子电信号指纹图谱的依赖,因此该测序策略不受当前缺乏高分辨率和全面糖指纹数据库的限制。实验检测和真实场景测试结果提示,该纳米孔检测系统适用于糖水解测序,且即使糖链水解不完全也不影响测序结果。
为提高该糖测序技术的通用性和高效性,实现自动化、无偏和实时检测,团队开发了定制化机器学习算法,并设计了自动化糖测序流程。与薄层色谱检测相比,该纳米孔检测系统的样品检测浓度降低100倍以上,识别时间比质谱和亲水相互作用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快5倍以上。
研究团队表示,纳米孔技术为糖质密码解析提供了新方法,未来将开发酶阵列系统,以提高该方法的通用性,并将其与自动识别系统集成,降低操作者专业要求。这些进展将促进整个糖科学领域的发展。
糖苷酶辅助的纳米孔糖测序技术。图片来源于《美国化学会志》
?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jacs.4c1294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