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鲍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8 20:18:10
选择字号:
鲍威:工程人才培养,“项目化教学”有待落到实处

 

近年来,培养符合行业产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任务。在这方面,国家、地方乃至高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然而,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构建产学融合、协同培养的育人机制,这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需求的“适配”问题。

2024年,我的团队针对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育人成效,以行业用人单位、工程类专业学位点负责人以及毕业生为对象,展开了专题调查。

调查中,最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性能力存在结构性供需“失配”。无论是学位点负责人还是行业用人单位,供需双方都认为目前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并不能充分满足行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国际视角与意识、节能环保意识等方面明显欠缺。

虽然对学位点负责人的调查显示,目前院校培养的工程人才在专业外语能力、数字化素养和人际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质量较高,但用人单位对上述能力的评价却并不乐观。

这其中,专业外语能力和数字化素养供需失配状况最为明显,供给端与需求端的评价差距分别高达0.88和0.71个单位。类似的还有工程人才的国际视角与意识、创新系统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也存在显著的供需失配矛盾。

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是结构性的。项目化教学的缺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原因。

所谓项目化教学,即依托真实工程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强调在指定的项目框架中,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两大路径,根据真实任务目标开展自主性探究与实践。

既有研究显示,项目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工科学生的通用能力和品质素质。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基于真实项目、职场情景开展的教学,不仅可以深化工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转化,提升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通用能力,更能培养其工程思维、职业认知、持续学习等品质素质。

在我国,项目化教学并非新鲜概念,甚至可以说,只要涉及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项目化教学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要素。

然而,该教学方式的落地情况却远没有看上去那般“美好”,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性能力素质的提升上也未能发挥预期成效。

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项目化教学在我国尚未充分普及。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仍以教师讲授式、知识灌输式教学为主,项目化教学使用频率较低。调查发现,我国有接近1/5(19.02%)的学位点尚未引入项目化教学,21.46%的学位点偶尔采用项目化教学。

其次,我国高校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中,项目化教学范式转型尚处起步阶段,其落地实施仍有诸多阻碍。访谈发现,尽管学位点负责人强调工程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是紧密结合行业需求,积极推动订单式、项目化培养,但管理层的目标定位与一线教师的行为选择之间并未达成一致。囿于以学术论文发表为导向的院校教师评价制度等,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服务于自己的学术课题,将专业学位学生当作学术型学生培养。院系领导与教师群体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层面的认知冲突制约了项目化教学的有效推进。

此外,教师对行业实践发展前沿认知不足,导致其难以为学生的项目学习提供个性化辅导与及时反馈也是主要原因。

正因如此,在2025年乃至更长时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需要将项目化教学更好地落到实处。高校应明确工程专业研究生在教学中的创新学习者、合作探究者身份,以及教师的提问者、引导者、支持者和反馈者身份。教学流程设置方面,应以工程产品研发为导向,围绕真实和仿真工程项目,以团队合作形式完成设计、实验、研发的完整流程。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高校应探索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模拟真实工程情境开展项目化教学,实现传统课堂向智能化教学环境、混合化教学场景、多元化教学模式、个性化学习流程的转型。

总之,高素质工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期待新的一年,项目化教学能更有效、深入地推进。

(作者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报》记者陈彬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看这座国家太空实验室有多不一般 拥抱不确定性,把脉太空碎片演化
科学网2024年度十佳博文由你决定 “中山大学极地”号执行渤海冰区综合调查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