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9/29 16:37:10
选择字号:
2024“青年科学家502论坛”热议科学与人才
关切“青椒”成长,韩启德对话窦贤康潘建伟施一公

 

“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提出了更大的需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提出“应当尤其重视从青年科学家中选拔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这是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2论坛”上,科学家们讨论的议题之一。9月28日,由南方科技大学、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及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这一跨学科交流盛会开幕。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发表调研报告《关于促进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几点想法》,并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展开了有关“如何为青年科学家成长创造更好条件”的对话。

圆桌论坛上,韩启德与窦贤康、潘建伟、施一公对话。 腾讯公司 供图

  ?

“‘35岁焦虑’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韩启德在主题为“关于促进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几点想法”的报告中,围绕“重视从青年科学家中选拔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为青年科学家成长创造好的条件”“继续改善科学评价机制”三方面,谈了他的主要思考,并给出了若干建议。

对于选拔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他提出,领军人才有4个特质:视野开阔、能够深刻领会科学的精神、对科技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把握、能够为国家科技战略布局提出前瞻性的战略意见。

韩启德认为,在如何选拔和培育科技领军人才的过程中,还存在若干问题,比如:如何避免“拔苗助长”、是否“能上能下”、“双肩挑”是不是个好办法、如何避免成为“学霸”等等。他提出,认清这些问题非常关键。

谈到如何为青年科学家成长创造好的条件,韩启德坦言:“35岁焦虑,这种现象我认为是客观存在的。”

他提出,当前我国的科研生态环境,仍然隐含着一些不利于杰出青年科学家成长为科技领军人才的因素。以“35岁焦虑”问题为例,这固然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锤炼,但同时也暴露出,当前的评价体制、成果归属机制、资源分配体制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对此,韩启德建议,要准确定位有组织研究,完善科技战略布局;规定重大科研项目骨干成员中青年科学家所占比例;创造更多让青年科学家展示才华的机会;规范科研成果归属机制,严格规定无实质贡献者不得列入论文作者与获奖成员;继续增加青年基金(如“优青”)和面上项目份额;减轻青年科学家非科研的负担,保证参与非学术事务活动不超过1天等。

在改善科技评价体制的话题上,韩启德也提出:“定量的评估已经基本被否定了,接下来的问题是,不定量怎么做?同行评议只是‘最不坏’的办法。”

他带来的建议是,小同行与大同行评议要分层结合;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严肃处理“打招呼”等行为;要适当增加青年科学家申辩机会;同行评议应与“决定权”适当分离;体现向学科交叉和冷门绝学的倾斜等。

“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科学的遴选”

当前阻碍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韩启德也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窦贤康、潘建伟、施一公。

在潘建伟看来,因素有二。第一,拿到经费的年轻人“思路散了”,“着急发展更多方向”;第二,居上位的年长科学家未能放心让贤于表现优异的后辈,“奥本海默领导曼哈顿工程的时候39岁”。

施一公以亲身经历提出,“青年科学家最大的纠结是科研经费的获取、科技评价体系以及自己学术方向的确立这三者之间的矛盾。”

他谈到,在普林斯顿大学早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始终在经费和发文章之间寻求平衡,在既定的评价体系里“成功”的同时,“我是留有很大的遗憾的”。因此在成为高校管理者后,他时常鼓励年轻科学家:“做你最想做的研究”。

窦贤康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在尽最大努力,大幅度提高优秀青年基金的额度和数量。“只要经费允许,我们还会大幅度提高优秀青年基金的额度和数量。”他说:“我们要在更大范围内给年轻人充分的机会。”

“关键是要营造一种学术氛围和土壤。比如松茸,要在云南的森林里长。”潘建伟补充道,“青年人才成长也一定要给他比较好的环境,让他安心、专注地进行研究。”

打造良好的科研文化,培育助力青年成才的科研土壤,离不开健康的评价机制。对此,窦贤康说,目前采取的是小同行函审、大同行会评,再加上“非共识项目”的遴选,这在当前阶段下是一个比较具有操作可能的办法。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科学的遴选”。

“求真的科学精神与向善的社会公益结合”

青年科学家502论坛是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组织的学术交流平台。“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是由腾讯公司发起,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独立运营的公益性科学基金会。除设立基础科研资助项目外,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还运营组织系列学术交流平台,包括青年科学家502论坛、新基石科学会议、502科学研讨会(Xplorer Symposia)等,鼓励自由探索的学术文化,探索建立国际化、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交流机制。

腾讯公司党委书记、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介绍说,今年,通过“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两个项目,获得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科学家已超过360人,“他们代表着中国原始创新最活跃的力量”。

两年来,韩启德带领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团队,深度调研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和评审,总结认为,以“科学探索奖”为代表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不断提升高水平同行评议的效率和公平,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为相应机制的优化提供借鉴。此外他还指出,评审文化对于奖项在识别和选拔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我们探索奖和新基石能够评得好?就是因为我们找到了高水平、负责任的评审者,并且给予充分的信任,这个经验是值得推广和学习的。”韩启德说。

“求真的科学精神与向善的社会公益结合,相信会开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至美之花。”奚丹表示,未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要更好地连接科学与社会,把宝贵的社会资源用于支持最有活力的科学家,同时让最优秀的大脑专注解决最有挑战性的人类难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