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姓在这儿!”“在甲骨文里,你的姓氏长这样啊。”“唉,我的姓没找到。”9月7日,20位来自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的中小学生组成的科学小记者团,走进了依托国家图书馆而建的国家典籍博物馆,走近灿若繁星的中华典籍,一览《甲骨文记忆》展,一睹宏大的《永乐大典》。
小记者找甲骨文。张楠摄
由房山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学报社承办的2024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的第七期活动,来到我国首家国家级典籍博物馆进行访学。
来自远古的文化记忆
步入《甲骨文记忆》展,迎面的巨大屏风上10个用甲骨文书写的汉字格外引人注目。“这十个字分别是:龙、凤、鼓、罄、涉、陟、册、饮、典、史。”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小记者们领略了象形文字的神奇,模拟着甲骨文如画线的字形,揣摩着中华文字的变化过程,传承着来自远古的文化记忆。
据介绍,全世界目前发现的甲骨数量约有15万片,其中国家图书馆收藏有35651片,是全世界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
典籍馆依托国家图书馆的宏富馆藏而建,其《甲骨文记忆》展,通过甲骨实物展示、考古发掘资料图片、相关研究成果集锦等,呈现了甲骨文这种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突出甲骨文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
“书上这些红色的小圈圈是什么作用呢?”面对小记者的提问,讲解老师夸赞她观察非常细致,原来红色小圈是全书手写、手抄的《永乐大典》中,唯一的印制内容,发挥句读作用。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其成书于明永乐年间,装帧形式精美,开本宏大、端楷书写,还配有精美的插图,是中国古代典籍文献精华的代表。
然而它命运多舛,屡遭浩劫——永乐正本不知所踪,嘉靖副本则经历了盗窃、战火、劫掠等厄运,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仅发现有400余册,及部分零叶嘉靖副本,总数不及原来的4%。
在《<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陈列了弥足珍贵的嘉靖副本原件,小记者们听着讲解老师的娓娓道来,理解这部合古今而集大成之书的版式之美,纸张之良、书写之秀、插图之工,了解它动人心魄的前世今生。
小记者席地而坐,学习如何看懂《永乐大典》。张楠摄
链接科技与文化的新闻课
一场链接科技与文化的新闻写作培训课在小记者活动承办单位中国科学报社开展。
在课堂上,中国科学报社记者通过案例,来帮助小记者理解新闻稿件的分类、要素和结构,讲解了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技巧、采访后的必备工作,探讨了如何提出好问题,并以真实事件为例强调了真实性是新闻的底限。她还根据既往“探秘房山”活动反馈的稿件情况,分析了小记者们写作的特点。
在中国科学报社社史馆,小记者们通过了解我国创刊最早的科技类报纸《中国科学报》的发展史,对国家科技与中国科学院发展历程形成初步印象。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记录传统,创造了卷帙浩繁的典籍,通过本次活动,小记者们感受中华文明,汲取先贤智慧,寻找着典籍中诉说的几千年来“何以中国”的动人答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