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8/31 13:42:55
选择字号:
女儿追忆父亲梁思礼院士:他总是笑对人生

 

在女儿梁旋眼中,父亲梁思礼生前将大部分的心血都献给了国家的航天事业。

他出身名门,年少就立志救国于危难;赴美留学,求知若渴,漂泊中不忘危难中的百姓;回国效力,投身航天领域,成为“东风快递”的幕后功臣;晚年心系国事,致力于航天精神的传承,直至2016年因病与世长辞。

“人必真有爱国心,方可以用大事”。终其一生,他都在诠释着父辈的信仰。2024年8月24日,正值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百岁诞辰。

功成名就的背后,少不了跌宕起伏和酸甜苦辣,但梁旋从未听过父亲有一句叹气或埋怨。

那些砥砺前行的日子,化作了梁思礼口中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成为家庭聚餐时,梁旋最爱的“佐餐佳肴”。父亲讲述中所传递的向往美好、笑对人生的态度,也一直影响着她。

梁思礼。学部局供图

国立业 跨越大洋的抱负

梁思礼步入鲐背之年后,因身体原因参会的次数变少了。为排解父亲晚年生活的寂寞,梁旋每周末都会带老人出去走走,吃吃合口的美食。

如果去到西餐厅,梁思礼总会点一份七成熟的牛排,延伸出一段他自己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求学往事。

那时,梁思礼主要靠勤工俭学和申请奖学金来勉强支撑自己的开销,热量高、便宜的快餐食品是他日常果腹的选择。在重要考试取得好成绩,兜里又有余额时,他才会奖励自己吃一顿牛排。

生活尽管捉襟见肘,但梁思礼认为自己已足够幸运。他总是掂念着远在大洋彼岸的同胞,只愿把握珍贵的学习机会,恨不得早日学成归国负起责任。

1949年9月,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取得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的梁思礼,踏上驶向中国大陆的“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满怀期望,没有留恋。日后,他的名字,和中国航天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后,梁思礼和研究人员一起,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苏联P-2导弹后续的仿制工作。

当第一枚中国造导弹“东风一号”试射成功后,他们又随即上马了“东风二号”的自主研制工作。尽管1962年试射的失败让梁思礼痛心疾首,看着爆炸地的火焰和残片,他仍咬紧牙下定“做不下去也要做下去”的决心,又开启一轮又一轮试验。他们也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经过17项大型地面研制试验、105次发动机试车,“东风二号”发射试验场,终于迎来胜利的欢呼声。

在特殊年代,梁思礼与同伴们一起排除干扰,坚持进行我国第一代远程洲际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工作。他创新性提出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制导技术,领衔控制系统团队攻克了技术难题,为“东风五号”最终实现全程试验成功,并命中目标海域“保驾护航”。

“事业是他如生命一样的存在,退休后也不愿舍弃与航天的情缘。”梁旋的眼前,总会浮现那个白发苍鬓、却精神饱满的父亲形象:他仍四处走访,积极宣讲航天精神,也关注国际形势,经常提笔,为国为民建言献策。

家庭角色 是家长也是朋友

工作之余,梁思礼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有很多爱好,听音乐、游泳、下棋、摄影、打桥牌......梁旋说父亲对美好的事物有着自然而然的感悟力,“正是心底有了愉悦和向往,才减轻了心中的困苦和失落,且仍然怀有希望。”

梁思礼常把这些美好分享给家人。尽管因为工作的原因,他错过了一些家中的重要时刻,但对妻儿的关爱从未缺席,将呵护累积在了每次回家后的点滴小事里。

梁旋记得,父亲会在家播放《黄河大合唱》、《瑶族舞曲》、《天鹅湖》等曲子。孩童们沉醉于音乐中,百听不厌。一旁的父亲则打着节拍,时而抒发自己的感受,时而给他们讲解曲中之意。

作为一家之长,该自己承担的家务,梁思礼从不推诿。“如煤炉生火、修风斗、搬煤等大小事务,他都主动承担、安顿妥当。”

下厨烹饪美食,更是梁思礼为孩子们创造的独家记忆。

西餐算是梁思礼的拿手菜:炸猪排、汉堡包、土豆沙拉和红菜汤。只是当时条件有限,没有现成的面包糠、沙拉酱,他还得琢磨着如何自制。

在他的“指挥”下,孩子们力所能及地承担各项辅助工作:洗菜、切菜、削皮、烤面包......而他就负责最后的下锅烹饪,调味出餐。

有限的厨房空间里,一家人像朋友一样,各有分工,一起协作,其乐融融。坐在餐桌上,品尝完劳动果实后,梁思礼会一一点评,不失幽默:“土豆块切得合适”、“猪排特别嫩,火候掌握得不错,可能是这头猪比较年轻”......

梁旋认为,这或许是父亲的习惯。“就像他在完成每次发射任务后,都要复盘总结一样。”

偶尔,家人还有一起包饺子。梁思礼通常负责和面和擀皮儿,包馅的活儿就分给其他人。“他擀皮儿效率高,跟得上我们三、四人包的速度。”梁旋回忆道。

守丘之情 在地图和精神上寻“根”

和家人一起外出就餐时,梁思礼有时会选择去到粤菜餐厅。清蒸鱼、乳鸽和烧鹅都是他的常点菜。对食物的偏好,寄托着老人对“根”的情意。

虽然梁思礼年过五旬才第一次回到广东新会老家,但对祖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因为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出生成长的地方。

梁旋曾陪同梁思礼回过新会茶坑村,受到了当地的热情接待。梁思礼并不会说广东话,加上当地方言难懂,所以沟通稍有不畅。但他还是耐心地跟着引导人员,让其充当“翻译”,以更好地与当地人交流,从他们口中感知家乡的变化。

比起出席宴会,或者游览风景,梁思礼更喜欢去参观当地的企业和学校。因为在这些地方,更能代表家乡的进步和发展。

梁旋幼年的印象中,家父虽不太常提及祖父的事情,但只要去到相关的博物馆参观时,还是会念叨几句:“你们的公公(爷爷),为了国家进步,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和康有为一起,发起了‘戊戌变法’......”

所以梁旋幼时,就深知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祖父。“我觉得,自己就该像爷爷和父亲一样,主动承担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梁思礼从不说教,对后辈的教导总是润物细无声。

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亦无时不刻感染着她。“我们都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父亲工作中肯定有着诸多不顺,但从小到大我都没听到他抱怨过。”梁旋说,梁思礼每次回家后,带给家人的都是欢声笑语。“即使在特殊时期,他受到了打压和委屈,也只专注于做好自己。”

后来梁旋也发现,姑姑、伯伯都是同样乐于向上的人。当读到祖父所写下的“凡人常常活在趣味之中,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时,她越发地领悟到父辈的精神世界。

回溯这些过往,在父亲梁思礼百年诞辰之际,梁旋写下了近万字长文。

她感叹,于国于家,父亲虽已完成了他的使命,但精神长存。文末,她引用了父亲喜欢的一句名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他燃得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梁思礼。学部局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