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中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8/31 12:54:37
选择字号:
星光照耀 启召后学
在周光召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

 

周光召先生离我们而去了,这25年来,先生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我与先生生前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21年6月23日。

那天,我要去参观刚落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我知道展览中有“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就,也有我们‘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成果展出。我必须将这些亲口告诉光召先生。

光召先生住院以来,我每年过年前都会去医院探望他。因为疫情,我有两年没见到他了。为了这次探望,我提前很久做了准备。至今还记得见面当天,病床上的光召先生面容慈祥亲切,看上去气色不错。

以前每次探望时,我都会握着先生的手和他念叨近况,听到我说的好消息时,他偶尔会用浅浅笑容回应我,有时还会捏一下我的手作为回应。和往常一样,那天我在病床前握住他的手,向他汇报去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学习。我说:“当年,正是在您的感召和支持下,我们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坚持自主创新,才有今天的成果,才能被载入历史……”

听到这里,光召先生动了动眉毛,脸上隐约出现了一丝波动……我相信,这是他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我相信,尽管十多年来身卧病榻,但他心里装的仍然是国家,能够打动他的仍然是那些国家强大和进步的好消息!

作为享誉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光召先生是我国“两弹一星”工程元勋,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创造了我国近代科技和国防事业的奇迹。当年正是在光召先生“两弹一星”精神的感召下,我才选择回国的。

1998年,在中国科协访美代表团举办的留学人员座谈会上,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张玉台着重讲述了时任中国科协党主席周光召的光辉事迹和“两弹一星”工程的巨大成就。

那一刻,我被“两弹一星”精神深深地触动了,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一概念突然清晰起来,也开始对人生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座谈会后,张玉台书记立即安排专人与我单独见面,向我进一步介绍了国内的情况。不久后,已飞到旧金山的玉台书记又和我通了一次很长的电话,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祖国的温暖和关怀。

1999年国庆前夕,我突然接到参加建国五十周年国庆观礼的邀请,内心激动不已。一回国,我就见到了光召主席和玉台书记,还参加了相关领导召集的座谈会,并向领导们汇报了硅谷的科技发展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

随后,在光召先生的直接关怀和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正式做出了回国的决定。

1999年10月14日,由国家电子发展基金出资,“星光中国芯工程”正式启动,在中关村成立了中星微电子公司,致力于开展我国芯片设计和产业化工作,率先将数亿枚芯片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一举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25年来,我始终感觉到在我们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和推动着,那些年来我曾几十次去找光召先生汇报和求教,他也多次来公司考察调研、指导工作,还为我们协调解决困难。

周光召(左)在“星光中国芯工程”实验室听取邓中翰(中)汇报工作。

  ?

光召先生不仅是“星光中国芯工程”的奠基人和领路人,他更是一束光,照亮了我们的道路,指引着我们在科研征程上要不断探索、永远创新;这束光,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激励着我们要始终胸怀祖国,把为国奉献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这束光,照亮了民族的未来,为祖国昌盛和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可以说,光召先生是胸怀国之大者,他高瞻远瞩、敢于担当,坚持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推动新型科技创新和产业落地。他洞悉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时代特征,在我国科技改革艰辛、激荡的进程中,作出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安排,大力推动改革创新,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号召用更适应新时代科技和市场发展的机制把像我们这样的青年科技人才动员起来,推动中国科技面向世界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

随后,我们团队根据国家需要,开展视频安防领域自主芯片研发和SVAC国家标准的制定,光召先生深知标准对于产业生态体系的意义,曾向相关部门写信汇报与介绍相关情况,并在多个场合帮助推动SVAC国家标准应用和产业落地。

可以说,光召先生充盈着强大的人格力量,功勋卓著却温厚谦虚,平易近人而亲力亲为,务实低调又坚持原则,他对人才不吝指教帮助,关怀后生、任人唯贤,致力于创造包容良好、开放活跃的学术环境。先生无愧为一代国士,一片丹心,他的精神风骨将长久地感染着我们,感召着后人!

虽然光召先生走了,但他的人格魅力永存,精神光芒永耀,就像天上的那颗“周光召星”,会一直陪伴着我们。夜深人静,当我们仰望星空,那束光就会洒到我们身上、照进我们心里。

我知道,先生就在那里,永远在那里!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