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思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7/25 19:12:07
选择字号:
优化耕地利用底层结构 确保口粮长期绝对安全

 

口粮安全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物质基础,是安全中的安全。

7月24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共同发布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全球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非洲每5人中就有1人面临吃饭难问题。

我国用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资源,养活了占世界19%的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500公斤,彻底告别了遇灾必荒、逃荒要饭的悲惨岁月。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存在的隐忧。在过去的40多年中,化肥农药的过度投入、重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多重套种的高强度利用,不断加剧农田生态系统退化,引起耕作层变薄、板结、酸化、有机质降低,严重威胁支撑口粮安全的自然资源物质环境本底。加之饮食结构变化引起的口粮需求增加,和“非农化”“非粮化”“细碎化”“边际化”等良地劣用问题的不断加剧,保障可持续的口粮绝对安全仍将长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过程中的一项艰巨挑战。

因此,急需从自然禀赋、空间格局、经济补助、制度政策等多维度入手,优化耕地资源利用。对此,有以下一些建议。

一是将耕地空间格局建构在适宜的自然禀赋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农业生产条件,把小麦、水稻、玉米、大豆优势生产区落实落细,明确到县、到永久基本农田区块。

二是制订差异化的优势口粮生产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政策。13个粮食主产区要区别对待,800个粮食生产大县也要区别对待。北方,特别是西北干旱区,重点是“稳”,要把可长期稳定利用的存量耕地保护好、建设好;南方,特别是水田,重点是“还”,要把特别适宜粮食生产的“非粮化”耕地找回来、建设好,恢复生产。

三是选择一批薯类优势生产区,重点扶持,推动土豆主粮化,充分发挥薯类作物高能量产出的优势。

四是重点扶持一批大豆优势生产区,给予激励政策,探索耕地利用的用养结合、农牧结合模式。

五是充分认识长期持续高强度利用导致我国耕地生态退化的现实,明确一部分低等级耕地、边际耕地占比高的粮食生产大县的休耕计划。

六是面向千亿斤以上及具备千亿斤产粮潜力的粮食大省,既要推出创新激励政策,通过实施碳汇补贴等奖励机制填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效益差异,推动政府管理部门与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粮积极性;亦要严格执行占补平衡政策,推行田长制,落实签订“军令状”,保障粮地安全。

七是加强大平原区耕地细碎化治理,完善农地流转政策;强化小农户对规模化经营主体的监督能力,要求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旱改水、进出平衡指标交易应有村民联合体参与并占一定比例的收益,并相应的承担长期管护责任。

八是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将传统以耕地为主的生产空间拓展到森林、草原、江河湖海,加快“第二粮仓”中低产田改良与产能提升,积极开发盐碱地、荒漠戈壁、海洋牧场等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副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